文/等等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by蒋方舟
最近在读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突然对她特别感兴趣。我印象中的她,还是那个作文素材中年少出名的主人公,后来裹挟而过又匆匆的时光里,对她的了解就全然无知了。网上对她的评论褒贬不一,似乎也能理解,毕竟人怕出名。
可是,换做从前的自己,也许会较真到底,把它作为是非判断题,直到得出一个答案才肯罢休。以前的非黑即白到现在理解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复杂的生活,这样算不算一种成长呢?
从前老爱用文字来表达成长,大抵是少女心思敏感,现实生活又太过枯燥无趣,所以用文字来拼凑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看似辞藻华丽,生活却贫瘠。写字的人躲在文字里不肯出来,反而与世界隔离的原来越远。
现在看那些关于成长的描述,完全找不到当时的那些心思,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曾经历过那些敏感的青春时期。现在偏爱记录,日常的琐碎,觉得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甚至就像记流水账一样,等到哪一天记忆出现了纰漏,可以拿出当做生活过的证据。如果这样,我想,再年少一些,那些青春里敏感又单薄的日子里,记录确实算的上一种反抗了。又或者说是一种依赖。
很神奇,我们的心情心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同,也许你现在讨厌的人生活方式,会是你人生历程中某一段的日子生活方式。神奇却又自然而然。
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by贾岛
“故人无少年”我想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少年无故人。少年时期哪有什么故人?亲戚朋友都在身边,都还不懂离别这件事。那时候是最懵懂也最开心的时候。
世界上大概两种人活的开心:一种是什么都懂,活的通透的人,可是这种人太少了;另一种就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这种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什么都不怕,也就活得开心,可是这种人也少。剩下的是我们,多多少少知道一点,所以会怕。我们很忙,忙着马不停蹄的苦乐哀愁。
少年渐渐长大,会慢慢经历离别,无论生活的好或者不好,总是会怀念从前,这好像成了人的习性。
其实,有时候,你的回忆也是贫瘠的。
谈谈少女心或者少年心?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老是想到少女心这个词。
或许是因为看了一部少女心满满的泰剧,然后勾起了我沉睡已久的少女心。用一句弹幕里经常出现的话:老夫的少女心啊。总之看完那部泰剧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想看泰剧。和朋友聊天也忘不了谈一谈少女心。
再来说一说今天去图书馆躲雨的事情。
以前去图书馆每次都往日本文学那边跑,跑了很多次,村上的书也没完整的看过。渡边的书看了一半觉得没有手机好看又还回去了,对东野圭吾的书倒是特别感兴趣,可是图书馆里他的书却寥寥无几。今天就想着把整个综合阅览室都逛一遍,然后居然在最下面一排看到了大冰和安东尼的书。大冰是刚上大学时喜欢的作家,总之,痞里痞气,又暖,很喜欢,当时还追过他的一场签售会和他朋友的唱聊会。安东尼则喜欢的更早了,不用标点符号的可爱的男生,日记式的书应该更适合“记录生活”这个主题吧。一个男生怎么会有这么细腻的心思啊,这就是少年心吗?看到一排排他们书真的是少女心泛滥啊。
看到过一种说法,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的时候,童年便结束,青春开始了。羞耻感结束的时候,青春便结束了,中年开始了。
感觉自己现在已经进入中年了,偶尔想念少女心的自己。
谈谈写作
我一直追求的是“以我手写我心”,能够自由自在的用文字表达自己感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是现在写字,我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或许现在感觉到功利化,又或者有了期待,总是不能让自己感到满意,所以会觉得特别痛苦。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说的非常容易,做到却非常不容易。像蒋方舟一直写字的人,是真的特别热爱文字吧。
想到了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蒋方舟说:写作并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相反,生活是它最大的敌人,生活的富足或贫瘠,都会让创作失去动力。生活过于平淡,让人没有写作的热情;生活过于跌荡,则让人无暇平静地坐在书桌前。只有让生活服务于创作——而不是相反,才能让人长期恪守写作者的身份,一天天的写下去。
我尚且不知道什么是让生活服务于创作,我只想记录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