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雪漠老师主要围绕他为儿子陈亦新筹备东家的婚礼而展开的一系列回忆的往事,不是让你知道雪漠改变了他的命运,而是为了展示人与文化、人与土地、文化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了帮助一些想要完成自己的人完成他自己。
主人公为了筹备儿子东家的婚礼,回到家乡。在西部农村,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民风较淳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重的是情分,重感情,轻功利。而现在的家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俗语说:待客容易请客难。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婚礼,当时父母为己操办的往事,更增添了作者把事当事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作者从走心的内观自己,看待这个社会大环境,同时正视儿子的婚礼,绘画出婚礼的蓝图。作者用心如虚空不着一物的人生态度审视着自己,用智慧去处世。真是以身在弘法,用真实的自己在照见我们!
当谈到母亲时,作者用小标题“母亲站在丰收的院落里”,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当代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平衡。作者谈到母亲跟随他离开家乡的生活轨迹以及返回家乡的那种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描绘当代农村老人的现状。
作者回忆起西部的桃泉。这也是他儿时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西部的特殊的地理面貌,留给人们生活的实践。
作者用孝子杀母的故事,剖析了当时社会落后的文化印迹。这背后深沉的历史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作者因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自省、自律和自强,就走入了信仰。有了信仰,作者的生活就有了另一番景象。他与众不同,活在当下。
当他回忆起消失的河流时,他感悟到:世界就像是个万花筒,有时没等你反应过来,很多熟悉了的东西就接二连三地消失了。但是因为好多人都在关注自己的生活需求,心就变得迟钝了,看不到了别人的世界里发生的事情;也看不到别人心里的风暴;更看不见,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存在正在走向死亡。因为变化是世界的必然;这个不变化的世界,只存在于颠倒的思维里面。
当作者怀念弟弟时,作者追忆弟弟的平凡与艰辛,同时回忆当时的风土人情,在重名利求功名的大环境里,作者再次让我们重温人间的冷暖虚知。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时代在进步,物质也富裕了,而人的精神去向何方了?
在回忆起爹与护林老汉的‘明争暗斗’,又一次让我们的思维从当代的那种无私奉献、人人为人人的模式中,反差把当今人人为己谋私利的现实中来。“爹为了养肥庄稼的牛,经常苦心叫上我,与护林老汉周旋”,其实两位老人与己都没有关系,可他们的行动让后人无法模仿,当今的人心所向,又有谁还会是爹,还会是护林老汉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人类的进化,我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是否要找到支点?
通过儿时琐事的回忆,“在一些专家眼里,也许觉得我离文学越来越远了。这在他们是一种遗憾,但我没有遗憾,我只是在流出我的诗意。当我的发愿跟我的生命碰撞出一段新的精彩时,我的诗意就会开始发酵,一旦它达到最饱满的状态,就会从我的灵魂中喷涌而出,形成一本新书,我的作品,全都是这儿出来的,它其实也是我每一段生命的痕迹。有些人应该被定格在回忆里。……”这是雪漠老师对自己的真实照见。
对本书读着读着,好象身临其境,感觉与雪漠老师同一了。感受着他的感受,聆听着与他同一的心跳与呼吸!这就是我对所读的《一个人的西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