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公号我用“心理”看世界写过《是什么蒙蔽了爱》,当时就觉得未完结,这几天重看,想更新又未完全想清楚,看完《幸福的勇气》,清明了一些,写个2.0。
1 是“可恶的他人”蒙蔽了爱
是什么蒙蔽了爱?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倾向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 例如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即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 例如进行回避责任,“你让我伤透了心”“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等等说话方式,都忽视了情感的内在根源和淡化了个人责任。
- 例如把请求与命令混淆,对别人的要求暗含威胁。
——《非暴力沟通》
《是什么蒙蔽了爱》中我讲述与母亲的关系,我把无法感受到被爱归因于母亲过去与现在异化的沟通方式,我从母亲那里听到批判、指责、命令,言语中没有爱。我认为自己从没感受过她的爱,所以无法去爱她。
跟李民讨论过被父亲性侵的女孩长大后是否能原谅、能爱父亲。我当时是觉得不可能的,被伤害还能去爱那是扭曲的爱。正如我当时认为自己被母亲伤害,如果还去爱她,也是不可能的。
2 是“不敢去爱”蒙蔽了爱
其实,是我不敢去爱她。我害怕被控制,害怕被伤害,所以没有勇气不管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地主动去爱。
去爱,是我的课题,母亲如何回应,是她的课题。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这句话十年前已爱说,今天才理解。我并没有勇气去爱。
3 是“知识和智慧的缺乏”蒙蔽了爱
樊登推荐序《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你需要面对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用爱而不是恨来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
拎清了自己在一年前还纠结的问题,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我选择了不去爱,是我未能做到“用爱来待伤害”。
看到,是需要知识和智慧的,做到,更甚。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祈祷文
基督教广为传播的祈祷文,哲人说仔细领会这段话之后再想想“以后怎么做”。“可恨的他”与“可怜的自己”外,还有“以后怎么做”。
祈求上帝?不如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与智慧,主动去思考“以后怎么做”。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幸福与不幸,都不是上帝赐予的,也不是别人与世界赐予的,它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学习,主动学习,赐予我平静,给予我勇气,赐予我智慧。
以后怎么做
“可恨的他人”与“可怜的自己”蒙蔽了爱,也遮挡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以后怎么做”。
十多年了,我没有“学会心理学”,只是不断学习如何用“心理”看自己、看别人、看世界。看到之后,我要怎么做?
康德: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
我们能学习爱吗?我们只能学习如何去爱。
是什么蒙蔽了爱,不重要。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如何去爱,以后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