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奇葩事
一个单位,总有些奇葩怪事,有的让人好笑,成茶余饭后消遣之词;有的则让人愤懑,似一口老血堵在胸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憋的难受!尤其是在国企,因体制关系,有一些普遍的特点通病,发生的事情都带着比较明显的倾向性,真真无奈。
国企通病之一,职工听话,逆来顺受;领导一般靠各种关系上位,如果不犯原则性错误,顶多不升迁,也一般不会下来。所以,多年来,一个单位的打开方式就看主要领导的喜欢方式了,若领导人品正直,不消说,他辛苦,职工得益多一些;若领导人品不行,那职工只能自求多福吧,这就跟撞大运似的,撞上的时候还不大多。
国企通病之二,不受待见的技术与生产线人员。做为一个企业,按道理讲毋庸置疑,生产一定是第一位的,技术人员一定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但国企不这样,技术与生产部门的人员往往没什么背景,只能出力,不一定讨好,而政工与后勤人员是领导心目中的香饽饽,这样一来,出现些许咄咄怪事,也许就不新鲜了吧!
领导,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不要脸的?
这是某国企三级单位近期一般的干部职工特别想问的一句话。因为一次选先进的事情,某些领导的周围远近亲疏的面孔清晰了起来,其亲近的嘴脸如此嚣张,领导做事的嘴脸却如此丑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司出台了一个政策,为鼓励基层员工,设立年金奖励制度,被奖励人员在退休后给予五千元奖励年金。每个三基单位根据人数定名额,并明确指出,倾向于生产骨干,各单位可在指导思想下自行制定评选方法。
有的单位一看是退休后才给钱,时间尚早,政策也不一定是持续性的,好办,直接按年龄大小排下来,早退休早得益;有的单位则是定出条件,例如有发明创造的,有局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尽可报名,打分评定;有的单位是根据各个组室的人数再次把名额下分,组室自定。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虽不能说百分之百合理,但职工基本无意见,也算的上公平。今天故事中所讲的单位领导采取的方法很“古老”,是“指鹿为马”的办法,很有历史感,很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在职工的心中引起一片哗然(之所以说是在职工心中,而不是群中,是因为这也是体制特点,明哲保身,敢怒不敢言)。
名义上,单位说了算的那位领导明确的方法是:倾向于生产骨干,出勤人员投票选出。
其实吧,每个单位都不乏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人,他们是单位的主体人员,也应该是领导重点关注的群体,但有的领导却是干活的时候肯定想着,有荣誉有利益的时候一定会忘了的领导方式。因为有荣誉有利益的时候,他的眼里就只剩下了平常围着他转,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很不幸,这样的领导貌似还不少啊!
要不说老百姓好糊弄,总感到朗朗乾坤,一派清风明月呢!根本就不去想有的人心可以龌龊到什么地步!这不,评选方法制定后,单位管技术管生产的真生产骨干们心里很笃定,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己干的话不也是有目共睹,票应该是不会少吧?而伪生产骨干们,可能平常不走寻常路习惯了,但凡有事,总是先走旁门左道,这次也不例外,居然上演了一部全是丑角的戏。投票前相互拉票,讽刺的是,计票,监票都是他们背着人做的,倡票环节直接省略,只跟大家说了最终结果:九个名额当中,管后勤的一个组室六个人无一漏网,全部在列(幸亏他们总共六个人,要是九个人呢?)。也正是这六个人负责计票,监票,也是这个组室是这位领导的直接负责组室,领导忘了他是整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一个后勤组室的负责人。天,怎么会出这个结果,是大家都认为他们能干吗?是他们几个互拉票成功了吗?显然都不是,谁给他们胡作非为的胆子,天,我是不是说的追太直白了,大家都懂的……
更讽刺的是,当天结果出来后,领导不知为什么,把一名兢兢业业的老技术人员叫到办公室,假惺惺问人家:“你们没评上是不是有意见啊?主要是这次是评选,你们来的人太少啊!”这是什么意思啊,总共五个人,三个人去现场,去开会还成了评不上的理由了,这什么强盗逻辑啊!遮羞布不要了,扇人一把掌还不让喊疼……
故事发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余波却久久未散去。若单位是一个舞台,扮丑角的仍然在上蹿下跳,观众席上看戏人数明显增多,可悲可叹啊!
眼里容不得沙子,即便事件与我无关,我仍想记下这件事情,表示一下不平之意。各位请勿对号入座,免伤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