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自己。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珍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
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和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非暴力沟通]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
1、写工作周报;
2、陪女儿玩游戏。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因为我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我不得不做,
第三步:
一旦承认这些行为是我的选择,就填写以下声明来了解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选择写周报,是因为我想要获得上司对我工作的认可。”
“我选择陪女儿玩,是因为我希望她快乐,喜欢看到她的笑容。”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在思考“我选择————是因为我想————“这个问题时,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书中分享了常见的动机,和自己行为做对比,动机无外乎以下几种:
1)为了钱: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中策略中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为了得到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曲求全,这是很可悲的。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也是在给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有益于他们的生活,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我想这就是作者思考的高度,做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也常常有意识地取悦我认为中我生命价值中重要的人,但如果他人并没有给予我想要的回应或者回报,我常常很受伤,还必须若无其事地故作坚强。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局限性,要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只求赞同认可的回报。
3)为了履行职责:
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者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放弃一些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可取的事情是可能的,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到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的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为他人而活的观念深入骨髓,如果不好好爱自己,如何有能力爱他人,为自己多考虑,对自己的生命越来越爱,才能更好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