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每天一个人吃饭会不会丢人?
往后,我又接二连三的刷到各种相关问题:大学里孤单时正常的么?大学里一个人怎么办?在学校一个人食堂吃饭会不会尴尬。。。。。
于是自那之后,我开始有意没意的留意起餐厅那些一个人吃饭的同学。
他们总是不紧不慢的去窗口打上饭,然后坐在那里掏出手机,或者看小说,或者点开一个自己正在追的剧,吃完饭擦嘴走人,起身放掉餐具走人。
突然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们哪有问题里说的那么不堪。
不用花时间等人,不用努力的去制造话题,不用顾虑别人的进食快慢,相反,还有一种一个人的洒脱,心里莫名生出一种羡慕来。
/01/ 你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总会有小伙伴会私聊我,说自己在大学经常一个人,看到别人成群结伴,久而久之就会去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其实我之前也一直是这样
不管吃饭、取快递都想和别人结个伴,一个人去餐厅也总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尤其是端着饭找座位,或者旁边坐了几个人,特别担心他们看到我一个人的窘迫。
而一个人真正感受到孤独,其实就是他开始试图隐藏和逃避这种表面上孤独的时候。
我会不会很丢人啊?别人会不会说我啊?早知道打包回去吃了……
相信这也应该是上面那些提问者的心理了,担心别人会讨论自己,感觉自己暴露在了大家的视线中。
这时候我们就恰好符合了心理学上的 “聚光灯效应”
即我们总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焦点,从而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会以为别人会注意到。
但是事实却是:自己想太多,根本没人看自己,即使是注意到了,也会很快忘记。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对你的注意力不足你想的一半多,所以,更多情况下我们感受到的尴尬和窘迫,其实就是把自己放进了这个怪圈里,又跳不出来。
自从接受并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也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
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爱干嘛干嘛,管他们干什么?
每当感受到别人的目光或者担心别人会讨论自己时,就想这句话,真得很受用。
/02/ 你只是选择了一条适合你的路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区别,只不过是针对一件事不同的选择罢了,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面。
可能有的人更适合团队合作,而有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却更加高效;
有的人喜清净,而有的人热闹起来思维才活跃。
就比如我会习惯于出门结个伴,享受路上和朋友你一言我一语聊天的感觉,但在工作学习的时候却更喜欢一个人独处,觉得其他的观点会影响到我的思路,做完后才会拉回来继续讨论。
你看啊,我们只不过是在会在合适的时间里,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罢了。
在这之前,大一为了合群,也尝试去参加了几次部门的聚会,结果每次嘈杂且无意义的活动都让我感到慌张,结束回到宿舍都要好久才能缓过神来
那并不适合我。
刻意的让自己去参加这些,让自己显得合群却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只会让我们感到压抑。
所以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与其一味的为了合群去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不如趁着一个人的时候去做些想做的事。
读书、健身、赚钱、恋爱,哪个不比那些无意义的聚会要来的有意义的多?
我想这时候,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不是自己是否孤独,是否应该追寻合群
而是自己真正适合什么,你想要的的结果,独处带给你的收获更多,还是社交对你的帮助更大?
想清楚了这些,是不是一个人去吃饭就已经不重要了。
只要能让我们效率更高的方式,大方自信的选择去做就好,不是么?
/03/ 学会享受“孤独”
对,你没看错,就是享受
现在回想起来,大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处于一个人的状态,一个人去尝试兼职,一个人去开会,一个人处理一些琐事。
虽然偶尔会感觉无所适从,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段时间确实是我整个大学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有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些转折点。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图书馆门口坐一坐,观察下来来往往的人。
你会发现,你很难会看到结对的同学出现,最常见的是一个书包,一个杯子,一整天,中途去食堂吃个饭,回来继续抱着书啃。
他们的脸上都藏着一股子坚定,哪怕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总会听到“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不完整”这样的话,却从未听过“没有拿过奖学金的大学不完整”、“没有一堆证书的大学不完整”。
为什么?
因为真正选择奋斗的人少之又少,当你选择了奋斗,你的大学就注定不会太“合群”,所面临的生活,大概率也都是孤独的。
可能在你背单词的时候,别人还在睡回笼觉,在你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别人在谈恋爱,在你准备考研的时候,别人在宿舍打游戏。
或许在别人眼里觉得你是孤独的,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段“孤独”时间里积累的,是他们终会羡慕的成长。
/04/
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是吧“独自一人”的意义无限放大了。
独来独往和人缘不好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度过也不代表着没朋友。
我们的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别人的评价也不能成为我们生活好坏的唯一凭证。
自己生活的舒服就好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