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亦称胃脘痛,乃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早有记载:“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此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消化道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紧密相关,均可按中医胃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痛之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等而起。这些病因导致胃气瘀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起病之初,病因往往单一,但日久则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病情错综复杂,终成久痛之疑难病证。
中医将其病因病机细分为多种类型。其一,郁怒伤肝,肝胃不和。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得排解,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甚则肝郁化火,伤及胃阴,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沈氏尊生书》所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道出了肝胃不和之真谛。
其二,脾胃虚弱,阴阳两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皆可致痛。阳虚者,寒则收引凝滞,胃部冷痛;阴亏者,气郁化火、寒邪化热、胃阴不足,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亦可阴阳两虚,病势缠绵。
其三,久痛入络,血瘀痰滞。胃痛日久,延治或误治,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脉络枯涩,气机阻塞,升降失常。加之烟酒辛辣之物刺激,胃液失常,胃膜糜烂变形,终成血瘀气滞痰凝之难治之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言“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即为此意。
其四,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胃病日久,虚实交错,寒热混杂,气滞血瘀,升降失常。临床常见寒热并存、上热下寒之证。胃病既久,医者屡投苦寒或辛燥之药,亦成寒热错杂原因之一。
其五,毒瘀交结,湿热熏蒸。胃痛日久,正气亏虚,邪毒内生,毒瘀交结,腐肉蚀络,酿成“胃痈”。或脾胃素有湿热,加之酒酪烟辣过度,湿热熏蒸煎熬,日久形成湿热瘀毒之证。此等病理特点,近年来在胃痛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屡见不鲜。
然而,胃痛之治,不可仅局限于胃腑本身。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启示。大阴阳理论强调能量的强弱,认为人体各器官(小阴阳)的健康状态,实则受大阴阳(整体能量状态)的支配。当某个器官出现问题时,往往意味着大阴阳能量失衡。正如日光需经命门引导方能照耀万物,人体之气亦需经命门引导方能归其本位,滋养全身。若命门不开,气便如游离之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烘烤体内津液,如同河流被炙烤至干涸,寸草不生。同理,心口疼痛之症,亦因大阴阳失衡,气不归位,烘烤津液所致。
因此,治胃痛者,必当从大阴阳视角审视全局,调和整体能量状态。补肾益精以充沛肾之能量,打开命门以引导气归其位,使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肝肾同补以滋养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源,生精生血以恢复身体健康。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胃痛之疾,使胃腑得养、气机顺畅、疼痛自消。
综上所述,胃痛之治需深谙中医之理,明辨气血虚实寒热之异,洞悉肝脾胃三脏之关联,更需领悟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之精髓。医者当以患者为本,细心辨证施治,方能愈疾救人、彰显中医之博大精深。愿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