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我说,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工资差别这么大吗?因为我们在单位时间内给公司创造的价值不一样。想当初我很不以为然地投去了鄙夷的目光,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有道理。
加班写完材料,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会,仔细想了想近期的工作,入职一个半月了,做的几件事情一只手都可以数过来,一个字形容“慢”,两个字形容“拖拉”,三个字形容“混日子”。
一个方案做了一个多月,还是错误百出;一个比价做了一个多月,流程还没提报,这样的工作效率如何提升。
今天,在办公室失态了,冷不丁的发了脾气,连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最后一遍核对了方案初稿,数据有些出入,正在一项项地查找疏漏。刚提报的考试答题卡又出了问题,要求重新提报试卷和答题卡,并按规定命名。虽然只是一件小事,5分钟之内可以全部解决,但莫名的就是有了抵触情绪,为什么通知里面不一次性写清楚需提报材料和要求,重复的工作是内耗严重的根源。
其实我抵触的原因,只是发现自己现在的低效和无所事事,每天对着电脑屏幕,30页的方案,从第一页滑到最后一页,再从最后一页滑到第一页,如此循环往复,没有真正沉下心来仔细思考和认真考究。
哪怕花三天时间认认真真地坐在电脑前面,逐条逐段地分析、逐字逐句地核对,也不至于到了最后关头火急火燎地一遍遍翻前翻后。人在着急紧张的时候,相比较于平心静气时,本就更容易出错,更何况是要在庞大的数据量里面去找一点点误差之处,当时的焦躁心态可想而知。
当别人问道,你们现在忙吗?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忙,其实并不是,说不忙,但又还在加班。
其实加班,并不是因为忙,只是因为低效。
人本能地趋向于简单地事情是工作推进缓慢的一个因素。同时摆在面前有几项工作,在缓急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反应是挑选最简单的开始着手,一旦中间碰壁了,转头看看其他几项工作,发现另一个也还比较简单,至少比现在碰壁之处更容易,便会放下碰壁的工作,转而做那个相较而言更简单地工作。如果再次碰壁,便会再一次重复。最后的结果是,每一项工作都有了美好的开始,但都卡在半路,进退两难。
我们都是有畏难心理的,接下来便会把每项工作都拿出来看看,比比难度,左看看右看看,左掂量右掂量,时间就这样被自己消耗了,但工作一项都没做完。临到工作完成节点,火急火燎地加班来一个个弥补,终于赶在节点前完成上报了,长舒一口大气。化用一句俗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工作习惯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大因素。对自己的工作不会主动计划与安排,或者说有了安排却因为种种自身原因而无法按部就班地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中间喜欢打岔,聊会天刷会朋友圈吃点零食,随便停留一会半个小时就过去了,虽说只停留了半个小时,但要重新静下心来找回工作节奏半个小时又过去了。一天的工作时间,其实没几个小时。兜兜转转,一晃而过。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是解说员最常对中国男足说的一句话。交作业的时间还长还早,这是我们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简单地一句话,导致我们习惯性地把本来今天安排的工作,不自觉地拖到明天后天,效率大打折扣。
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量还没有多到每天都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的地步,而低效是导致加班的罪魁祸首。
ifg��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