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64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qūn)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huán)。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译文】
再向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神囷山(今河南省临渭区的石鼓山。)山上有带花纹的石头,山下有白蛇,还有飞虫。
黄水(今河南安阳河的上源)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洹水(今河南安阳河的一部分)。
滏水(今河南安阳河的一部分)也由此处发源,向东流入欧水(水名,今河北西部的滏阳河)。
【原文】
3.65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县),山上有很多柘树。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似乌鸦,长着带有花纹的脑袋、白色的嘴、红色的足爪,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
精卫原是炎帝(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慎溺入海里,再也没有返回,所以她死后化身为精卫鸟,常常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漳水(今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漳河)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入黄河。
拓展:
【精卫填海】
精卫原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炎帝不在家,女娃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海去看一看,于是她自己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风暴,山一样的海浪吞没了女娃的小船,女娃不幸遇难。
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一只鸟,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叫声像是在喊“精卫、精卫”,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鸟叫精卫。
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阻止大海再淹死人,她不停地从发鸠山上衔来小石子和树枝投入海中,长年累月,从不停息,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为精卫的精神所感动,便与她结为夫妻,生了许多小鸟,雌鸟像精卫,雄鸟像海燕。小精卫们跟随妈妈一起衔石填海,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精卫宏伟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她的善良无不受人们的尊敬。
晋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赞扬了精卫鸟敢于同大海抗争的悲壮精神。
后世也常用“精卫填海”赞美人不畏艰难,意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