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科学实验合辑,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R.霍克编著。本书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分篇章介绍了40项心理学经典实验,都是近年来被心理学著作反复借鉴引用的实验经典。
作者罗杰·霍克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鸿沟。
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一、为什么人会“心想事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猜测,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可能会成功的学生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他采取的验证方法是,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配合下,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之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标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最有发展潜力。学年结束后,计算每个学生的IQ变化程度,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差异检验测试是否存在期望效应。
实验结果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在正式实验环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也起作用;二是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高年级几乎不存在。
正如研究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自我实现预言并不明显,他们提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低年级而定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儿童更强;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能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
正如中国人常说“心想事成”,西方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提法。这项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能带着有偏见的信息,对学生传达某种期望。
二、人生快乐之道:控制力
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不快,并危害身体状况。
如何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养老院合作,随机挑选两层楼,让住在两层的老人分布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四楼的老人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另外的老人作为对照组。91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岁到90岁。
实验结果证明,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比对照组的被试感觉到了更多的快乐、也更富有活力,机敏程度高于对照组。
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通过让老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
这项研究结束后18个月,兰格和罗丁又返回去做进一步的调查跟踪,以了解责任感提升条件是否存在长期效应。护士对老人们的评估结果显示,责任感提升组的情况仍明显优于对照组。
后续研究清楚的说明,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2003年的一项关于德国养老院的研究发现,知觉到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减少,可以作为抑郁症状的预测指标。
可见,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人的健康,在绝大多数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这儿,谁是疯子?”
人们经常谈到精神病人就色变,甚至对精神病医院都望而止步。但是也有人怀疑,人类能否真正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观察者做出心理诊断的,究竟是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
心理学家罗森汉招募了8名被试者来做假病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医院,所有被试者被收入不同的医院,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
结果有利地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被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
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它表明在精神病院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鉴别出来;二是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
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感受?心理学家调查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被试者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诊断精神病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不废除标签的原因是:他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
四、抑郁也是能习得的!
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从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狗在一段时间受到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狗也学不会逃走。
他提出理论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后面的学习。
他的实验方法是,准备24只杂交犬,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按垫终止电击;不可逃脱组不能控制电击。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旁边的鞍垫来终止电击。
结果在64次电击的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之后完全停止。
可逃脱组的狗在箱中能正常学会新技能的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已习得自己的行为与电击终止之间存在相关,不可逃脱组的一只狗在梭箱中做了一次逃脱,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又恢复到无助状态。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在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受丧偶、实业、失去威望等事件,都将增加一个人的癌症患病几率。
人类对几亿光年外的恒星了解甚多,对于自己的内心,其实了解得很少,而且大部分要不是想当然的猜测,要不就是武断的哲学“思辨”。难得有这么一部小书,用无可置疑的实验的方式,来让人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心理学希望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可以认真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