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母本,同属江苏的扬州园林也别具一格,而且因为地处南北交汇之处而展现出中性的江南风韵。
游扬州,不可不游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广陵区东北隅,已经走过了200多个春秋,是扬州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之一,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个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园主为八大盐商之一黄至筠,他也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祖籍浙江,虽为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但喜爱文化,擅长绘画艺术,因爱竹自号“个园”,“个”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遂以号作为园名,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心智可见一斑。
个园内池馆清幽,竹子成林,遍布不同的角落,竹叶的形状就像“个”字。汉字的“竹”字,和竹叶的形状很像,我实在感叹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也感叹造园主的非凡情志。
个园堪称一代豪宅,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观赏。从三路住宅间的火巷穿行进入园林,那不起眼的园门与众不同,修石依门,修竹万竿,滴翠葱郁。
缕缕阳光斜照过来,将稀疏竹影映在墙上,印下一个个“个”字形的图纹。微风吹来,竹影摇动,清雅之风扑面,墙上的“个”字图纹立时活了起来。
个园虽面积不到40亩,但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由于布局巧妙,显得曲折幽深,引人入胜,装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装着天地间的山山水水,无不显示出主人家居生活的考究和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个园设计极为精巧,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整个园子最具个性的是其四季假山,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春山绿意盎然,夏山湖光山色,秋山红枫如妆,冬山积雪寒冷,让人充分领略象征春夏秋冬不同的山林之美。
个园叠石采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不同质料的石料,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创造出传情的四季意境。这种独运的匠心,巧妙的会意,实属难得一见。
用笋石堆砌的春山,是在门外两侧各有一方形花坛内栽高于墙壁的玉竹,并伴有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传雨后春笋之意。寥寥数笔,尽述春意盎然。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入了园门,还是同一座春山,还是竹石图画,花坛里间植有牡丹芍药。门外是早春光景,门内则是深春之景,传递出一种可贵的理念:春光易逝,当以“惜春”为念。以春景作为园林的开篇,可见蕴含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深意。
中国画讲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的意境。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夏山,用瘦骨嶙峋的的太湖石,叠石如云翻雾卷。山前一池碧水,涓细流直落池塘,池中三三两两的锦鲤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从远处看,流畅舒卷,像奇峰一样巧妙;近视多而不乱,玲珑剔透,像山和洞穴。
山下池塘有一曲桥通往夏山的洞室,穿行岭珑剔透的洞室,拾级而上,山顶有一座四角小亭名为“鹤亭”。亭间古色 ,环抱湖石,旁边老松斜出,虬枝奇拙,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我想到了“松鹤延年”这个词。
向东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像走过时空隧道,来到个东部黄石假山区,是为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分为三个山峰,中峰最大。山体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远看峻峭凌云,红枫映衬,显得壮丽雄伟。秋山中有石屋数间,内置石床、石桌、石凳、石窗,俨然是世外仙人居住、生活的地方。这种置石法精妙,颇有趣味。
山上山下,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沿着磴道而上,山势突兀,高峻奇险,颇具黄山神韵。站在山顶四方亭下,全园风光尽收眼底。
过了秋山就到了南墙之下的冬山,地面用白石铺成,似积雪未消。用晶莹雪白的石英石堆砌成小型假山,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寒光,恰似白雪皑皑未消。一块块石形似大大小小的狮子,或跳或卧,或坐或立,正在雪中戏耍。又在南墙上开象征节气的四行24个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营造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山侧的几株腊梅进一步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更增添了不少的雅趣。尤为巧妙的是,透过西墙上们洞窗,春景露出了一角,寓意春在咫尺,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个园中楼台厅馆各俱特色,心腹之地的宜雨轩,屋顶黛瓦,四角微微上扬,在清秀之中显出稳重。四面皆设玻璃落地长窗,厅内装饰、陈设富丽而雅致,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场所。轩前这副十六字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勾勒出了一幅风雅无限、宾主尽欢的个园雅集图。
宜雨轩隔池正对的抱山楼是座七楹长楼,巍然艮跨夏秋两山之间,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两山,楼前长廊环绕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廊上漫步,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季节。
抱山楼雄伟中寓明秀,楼上“壶天自春”牌匾十分显眼,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壶天自春”取自清人刘凤诰所写的《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意思是个园面积虽不大,园小如壶,却自有乾坤天地、四时美景。
在宜雨轩和抱山楼之间有一泓碧池,碧池之上有挺拔端庄的六角小亭清漪亭,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被一弯绿水所环抱的清漪亭尽显娇美。
园主在营造引人入胜的古典宅院时,巧妙地将人的家居生活与大自然的四时风光融为一体,又将自己的雅趣与高洁的心灵志向寄托其中,令人在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的同时,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两个世纪过去了,个园内外花开花落,人影交织。风云变幻中,白墙青砖在岁月的无情侵蚀下,早已斑驳,昔日钟鸣鼎食的奢华情景早已远,“壶天自春”前的戏台上下鲜活的面孔也早已灰飞烟灭。
游园一周,似历一年。构园者的不同凡俗令人叹服。散散落落的一些亭台楼馆、小院曲桥、偃松斜柏,路随景换,景随意转,皆为园内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走过夹墙间笔长的巷道,两边遍植细长的银桂。“银贵”的谐音“迎贵”,就是迎接贵宾的意思。因此又称“迎宾道”。到桂花开的时候,这条巷道定是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扬州城自古多竹,与竹有关的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扬州古典园林以竹为名、竹景最为出色的当属个园。穿过“竹西佳处”的壶门,是植竹最多的地方,观赏竹60多种, 2万余竿。“竹西”出自诗人杜牧为扬州作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代词人姜夔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园主黄至筠名字中的“筠”字,本就有竹子之意,或许主人想表达不但有钱,还有文化,讲究“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风雅。
进入竹林区,仿佛置身翠竹海。竹子或静立花墙下,或掩映曲廊之侧,或簇生小坡上,或迎立曲径两侧,那数不胜数的龟甲竹、慈孝竹、铺地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等,姿韵各别,仪态万千。
漫步于悠长的竹林小径,曲径通幽,竹影横斜,满目青翠的万竿修竹,竹香清幽,犹如在竹海泛舟,使人在夏日中顿生一股清凉舒畅的快意。
穿过竹林小径,豁然开朗,又是一池碧水。池以黄石驳岸,池边芳草萋萋,垂柳倒悬,紫薇点缀。临水而筑的水榭名“映碧水榭”,邻榭小亭名步芳亭,轻灵雅致,临水而立。
从假山小亭到湖亭柳枝,让个园显得极有层次感,增添了竹的韵致,个园果然名不虚传。
南北园林,林林总总,但像个园这样的个性美赢得盛誉的却不多见。在园林艺术领域中,它是寄寓着构园者美的个性的独树一帜。
当阳光洒向这座古老的园林时,我看见的是园内随风摇曳的不老的翠竹,不散的是氤氲在庭园的诗情画意。正因为如此,个园像一篇精妙散文,细品慢读,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