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8
这本书是在单位图书室借来的,一周不到读完,书中文章挑着自己感兴趣有用的细读,无味的就跳过了。以前很少这样读书,都要将书上每一页每一字看进脑中,碰到难啃的硬骨头往往停留很久毫无进展。
这段时间我有些书是没有到合适的时间,看了也不会有大收获感触很深。像是以前上小学、初中时的课文,现在翻出来读一读,篇篇都是好文,但是那时候感受不到。还有像哲学类的书,以前姨夫推荐我读的总也读不下去,感到枯燥无味,现在再拿起来似乎能略微入味一点了。
有些书不是不爱读,是还没到时候。
关于这本《朱光潜读书与做人》该是编辑将朱老的文章汇总成集出版的,同一系列的还有《沈从文读书与做人》《傅雷读书与做人》《巴金读书与做人》《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类书不能说非常只好,因为是文集,就像是把一个人的博客文章挑选几篇出来做成册子,写得好但是不成体系,文章与文章之间联系不紧密,时间也不是连贯的,无法获得朱老说“真正的书”的价值。这些都是二手的“谈书的书”,这样的文集像是如今的公众号,把读到的内容经过自己的深度理解过滤后提取要点推送给订阅者。这些文章,确实是更加快速便捷,不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就可以获取知识,但这种碎片阅读方式很难激发深度思考,读过了知道了,就过去了。像自来水一样流过来又流走,不如自己挖井得来的珍惜。
书中的前两篇文章《谈读书》谈的特别好,我反复读了几遍,迫不及待的写读书笔记。好的文章是可以带给读者这样的冲动,必须要把收获记录下来,分享出去才痛快。写作是好的方法,整理思路的同时把自己的观点和获得的观点杂糅到一起从而形成新的体系。还有一种方法是交流,讲到交流感受我总会想到钱钟书和杨绛,他们两位经常比着看书,看相同的书,读完还要相互交流思想。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我能想到最好最羡慕的,爱人、知己、学友并存,交流是感情的基础,越多的交流才能让感情越牢固。至于我,如果在看过一部电影,读过一本书之后能找到一个人相互交流感受,会有中奖一样的兴奋。但这种时刻毕竟是少数,只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有了表达才能纾解。
书中我较感兴趣的还有《我与文学》,短短一篇文章像是朱光潜对自己误入文学研究学科的诉苦,因为小时候对“研究文学”的误解走上文学道路,以为会是简单的哼哼拾念念文章,没想到也要做许多枯燥辛苦的工作。幽默的朱老说,早知道是这样不如当初学得一件手艺,自食其力的好。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说,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学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我们不能把诗从读文书中孤立出去,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做好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而不只是看故事。诗的好不在于说出来什么,而在于没说出来的意境。好的文章应该是简单平凡的故事,隽永的情趣,看起来写的简朴容易,但秒在简单背后的诗意趣味,不是读作者给了我们好的感受,而是我们自己读完后赠给自己的。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尝自道经验说:“诗起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
好的文学在回味,尤其是经典佳作会让人陷入回味、重读、再回味的循环中。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能入是主观的,热烈的;回味是客观的、冷静的。
朱老谈怎样学习文学,能感受文学之美的人要是敏感的。
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
朱老还劝青年人要珍惜时间,说的话让我笑出了声,能想象到他一边摇头皱眉,缓缓道出。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就是这样一本好像是过来人对青年人的说教书,他写的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