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第三章——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
从“知识点”到“大概念”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中师生都要做出改变的地方。
明确三点,第一,教学重点不是罗列知识点,而是建构概念;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概念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第三,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会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
知识通常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包括方法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怎样思维和认知”的知识,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
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知识点之间不仅有普遍联系,还可以通过关键节点形成内在逻辑,从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师生一叶障目,看不到学科的本质与核心。
零散的知识点,会使解决问题捉襟见肘。零散的知识点,不易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讨论的关键是不能将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不能只围着知识点转,应该有更高的立意,立足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设计教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建构学科大概念,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这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追求和探索的。
学科大概念是学科最有价值的内容。从学科内容的角度看,学科大概念反映学科本质,是经得起学生持续思考和理解的内容,是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能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学科大概念可以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的概念。
学科大概念不是一般的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属性一般意义上的归纳和总结,而是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它是基于事实性知识,逐渐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概念,它是需要被揭示、需要深入探究才能抓住的概念。学科大概念中的“大”不是“多”的意思,也不是“包含很多内容”“很庞杂”的意思,相反,它少而精,抽象、概括。换句话说,学科大概念不是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的知识而“大”,而是它有广泛性、通识性、永恒性和应用性。
目前,有的学科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科大概念;有的学科则只提出学科教学要聚焦学科大概念的理念,并没有列举具体的学科大概念。提炼学科的概念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梳理学科内容概括学科大概念
1.从学科的知识点钟进行概括。
2.从学科的不同维度进行概括。
二、在课堂实践中凝练出学科大概念
1.从对核心问题的持续思考中凝练。
2.从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中凝练。
学科大概念的梳理与概括没有统一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呈现学科大概念时也不必拘于形式,可以用陈述句去进行表述,也可以用一个名词、短语、原理或者一个问句来表示。只要是指向学科核心的、反映学科本质的,能引发学生持久探究和思考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科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