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部金泰熙主演的新韩剧Hi,Bye Mama(你好,再见,妈妈)上映。
以母亲过世5年、痛失妻子后努力展开新人生的丈夫,及两人的孩子为主角。
剧情描述成为鬼魂的妈妈为了投胎成人,参加49天的「投胎计划」。
这部剧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赚足了观众的笑与泪。(本剧又叫“太好哭了”)
而其中的超阔爱小女孩儿也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品品这可爱的小脸,是不是要萌化了?
但是,这位叫徐宇振的小演员其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男孩。
剧方对于选角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他和金泰熙长得很像,而且演技也比较稳定,所以就算性别和角色相反也选中他出演”。
虽然在影视业存在不少小演员反串角色的现象,
但一直都存在不同的声音。
就比如这次,韩网和脸书就有许多表示抵触的声音。
“虽然现在是尊重性别多样化的时代,但是作为有子女的父母,无法掩饰不舒服的心。”
“听说周围有很多年轻父母像女儿一样养育子女。可能是因为这些电视剧经常播出,所以产生了影响”
关于这点,我们想讲讲性别认知这一概念,
1974年的乐高说明书这样说:
性别认同障碍这一问题,早在2016年就已经被踢出了精神病症的行列,
所以性别认同障碍并不算是一种心理疾病。
不过,上述网友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研究支持早期的儿童性别概括流动性。在5岁之前,孩子似乎并不认为性别是永恒的。
因此,如果给小孩子穿过于明显的性别气质服装或者玩相关玩具,儿童的自我认知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形成。
所以在儿童时期,给小孩子穿不体现性别特征的服饰或许是最合适的。
不过,面对儿童“跨性别行为倾向“,有受不了外界目光的家长认为,性别认知障碍的人都是“变态”,从而想强制性地扭曲孩子的性格。
但其实,不管TA对于自己的性别是如何认定的,其本身都是不会改变的。
不管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多大的误解,只要TA自己觉得可以接受,任何人就没有立场去强迫他们改变自己、顺应社会的所谓的正确规则。
关于儿童性别认知,一直以来存在双标的现象。
把女孩儿当男孩儿养,
就是潇洒、英气。
给男孩穿粉色裙子,便是培养“人妖”。
归根到底,这是男权社会的糟粕和固化,女性被视为弱者和附属品的象征,评判标准就是性和容貌。
男人穿女装,特别是典型代表女性的服装,让人们潜意识想到这男人的装扮是向外人展示有关性的东西,常常被视为认为变态。
但是对美的向往、对自我的认同,可以用所谓“正常”与“变态”来限制吗?
关于性别之美的定义,这些“雌雄同体”的优秀明星恰恰能起到一些正面的引导作用:一切皆可被定义,别让定义挟裹你。
不过,在建立下一代性别自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父母。
如切勿重男轻女或者重女亲男,无条件接纳和欣赏子女的初步性别认知。
比如面对一个从小与妈妈更亲密爱与女生玩的男孩,父母需要认识到男孩也拥有不同性格,赞扬他文静和体贴,他便不会因为感到失望而走上另一条路。
否则,儿童是极易因为心理性别因素产生自我否定或者被同辈嘲笑甚至孤立的。
面对那个爱穿粉色裙子的小男孩,
父母要做的不是强制给他买变形金刚,穿开叉裤;
而是慢慢告诉他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别,以智慧回应并慢慢引导子女建立性别自信。
多聆听,多夸赞。
展示这个世界可以是宽容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