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在孔门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
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皆面南而坐,此处“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做事能简单就简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这般惋惜,衬托颜回确实好学,人才难得,可惜天妒英才。而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冉子,名求,通称冉有。冉子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以擅长“政事”著称,孔子称赞他具有行政管理能力。
冉子应该是不知道子华“乘肥马,衣轻裘”,在孔子身边学艺又有一定才能的人,应该不会给做“富人添富”的事吧。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寓意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如果要在某件事上不断精进,就应该时刻想着这件事情,想通想透,才能够占用一席之地。颜回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能三个月不违仁,是他时刻存仁、思考仁,并且不断实践仁。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段说明孔子对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告诉季康子这些弟子各自的性格特点,也便于季康子因材而用。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
闵子骞不愿做官。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不仅好学,并且学得特别好,又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这样一个完人,可惜早逝了。
想想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几乎没有真正淡泊名利之人,甚至都没有拥有这样思想的人,不得不说,我们的思想上,还是有一定的匮乏的。
而于我们自己,颜回的这种好学、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被自己的思维误区或者思维定式误导了,不断给自己暗示做不好。作为成人,应该都具备一些基本的学习能力,只有肯学,基本上都是能学好的。
所以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冉求,不是你学不好,是你自己画地为牢而已。很庆幸有孔子这样的老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我们个人,尤其是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人,更应该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迭代更新。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按照朱熹的解释,“儒,学者之称"。
孔子告诉子夏要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而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也间接告诫我们,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确的事上。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澹台灭明:人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来也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问子游有什么优秀的人没有,子游推荐了澹台灭明,为人不走捷径,不攀关系,正直。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又名孟之侧,鲁国大夫。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自夸,打仗败了,他走在最后(掩护撤退)。快进城门时,他用鞭子抽打着马说:“不是我敢殿后呀,是我的马不肯快跑呀!”
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使人保命。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tuó):卫国大夫,字子鱼,善于外交辞令。
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貌而惹起祸乱的。
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在哪都有用武之地。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
这句话比较难理解,要是没有翻译,根本就看不出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万法归一,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奔“一”去的,并且在知道了这个目标的情况下,有时还是很迷茫到处乱窜,要坚定目标,直奔目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俗话说邪不压正,再怎么邪恶的力量,终究会被正义所灭。而我们为人,也应遵循大道,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反思我自己的学习,每次只学个皮毛,没有真正弄懂搞透,就急着去学习新的东西,最后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悲。
这句话告诉我,如果你要学的东西你不感兴趣,以后也不能与之舞,用不上,就不要去学了,先在选择上过滤掉。然后学完以后,要尽量用起来,时常拿出来把玩儿,温故而知新。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针对学生的资质进行教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孔子对学生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人问同样的事情,例如问仁,他都会针对学生的特点,当时的情境,给予不一样的答案,可见孔子的造化。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改革一下,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再变革一下,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gū)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说明孔子对礼法、秩序的重视。
不顾也需要辩证的看待这一点,事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能一味固守旧道。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孔门十三贤”之一。
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救人,不让自己陷人井中;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行为不端。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