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这样一本西方文学小说,不为情节着迷,只被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动吊着胃口。模糊的主人公形象,几乎难辨到底是那个“我”是我们一直以来在追寻和被感动的自己,还是骨子里其实都渴望那样一个洒脱顽强的画家形象。
那样一个被后世定义为天才的画家原本按照世俗的眼观生活,平稳安逸,却一朝抛下所有,投身艺术,不为钱财爱情所羁绊,只埋头在创作中。似乎可以被我们理解是指追寻月亮之人企。而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要接受现实,为了微薄的薪水和生计工作,认真的计较着六便士生活。两种选择,看似只是选择,更多的确是我们内心对灵魂的拷问,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为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性动物,合群合拍,我们放弃了儿时的梦想,远方的风景,内心的沉淀。偶尔为了证明自己不算是追名逐利的小人,我们又时不时拿起画笔相机装装文艺的写写画画。但比之真正的投入者,热爱者,有“天分”的人,又算的了什么呢?
或许是那时资产阶级的势头正盛让毛姆感受着时代的浪涛汹涌拍来,又或许是那些混迹市井或隐身深山岛屿的艺术家的确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时代,变革,生活的那些事实让他难以忘怀。故而有了这本并不长的小说。却没想到历经岁月拷问,如今,互联网浪潮下投资的热浪又和高雅的艺术碰撞出了火花,也向年轻人输送着不同的价值观。
创业者,各路大牛金融人才活跃在每一个平台上,时而炒起股票,时而托起房价,时而讲着激动人心的故事不遗余力的宣传营销。而另一批年轻人,则正在或已经告别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躲进山村,住在湖边,逍遥满足于独立设计师,文化艺术传承者的带来的那份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自我实现的快乐。
要理想还是要生活?或许这本就是个伪命题,没有生活何来理想呢?月亮终归是会出现在硬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