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不仅深受国人喜爱,甚至在国际汉学界也获得了广泛关注。梁启超就曾说过:“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给了《楚辞》极高的评价。
《楚辞》拥有多重的文化价值,其魅力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述尽的。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楚辞》之美。
1,屈原和他未能实现的理想追求
《楚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校订楚词序》中写道,“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说《楚辞》离不开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的作品在《楚辞》中占很大比例,很多都是楚辞的代表作,是读楚辞的必选篇目,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位悲剧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悲愤之情。
这位伟大的诗人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出淤泥而不染,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就高度评价他的志向:“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惜屈原仕途不顺,虽然胸怀“可与日月争光”的理想抱负,却没有机会施展,只落得满腔悲愤,无处倾诉,只好把“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的悲叹”都写进他的辞赋作品中抒发出来,聊以慰藉。班固就曾在《离骚赞序》中分析道:“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这样看来,屈原的“遭忧作辞”和蒲松龄的“满怀孤愤著奇书”,何其相似。
从个人角度来讲,屈原是非常注重修德、修能的。在《离骚》中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思就是原本上天赋予了自己很多良好的素质,自己又不断加强修养,始终追求进步。屈原也不吝赞美那些拥有美德的贤能之人,“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用“众芳”来比喻贤臣,用椒、桂、蕙、茝这些香草指代他们的美好品德和才能。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的这一句集中表现了屈原对君王和政治的理想追求。简单地说,屈原期盼的是正直贤德的君王,希望他们能够严肃恭敬讲道理,尤其是能做到“举贤授能”,施行德政。
“举贤授能”是屈原心目中“美政”的一大突出特征,也就是希望君王公正无私,选择德才兼备的贤臣来治理国家事务。《论语》中记载,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的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孔子主张正直的人要位居不直的人之上,这样才能让民众心服。屈原的“举贤授能”与孔子的“举直错诸枉”,同样都是希望有德有能的人来主政。
屈原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中他备受打击和排挤,得不到楚王的信任,无法施展抱负。可他又是一个是非爱憎分明、矢志不改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他始终心系楚国安危,却没法改变其混乱状态,这种左右为难的煎熬状态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九章·惜诵》中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楚辞大家汤炳正认为,这三句话是对《离骚》内容的高度概括。“儃佪以干傺”,左右徘徊想等待进取的时机留在君王身边,又怕再次遭到祸殃,这是进退的问题;“高飞而远集”,想要远走高飞又怕受到君王的责问,这是去留的问题;“横奔而失路”,是否放弃正路改行他途,这是自己是否坚持志向的问题。这三个都是原则问题,使仕途受阻又关心国民的屈原内心受到无比的煎熬。
2,珍贵的古代神话和远古历史素材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记载神话资料的书籍。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那些神话传说,经过民众的口耳相传,最后只留下些许片段,散落在不同性质的古书中。这就形成了很多神话故事的内容不完整以及不同书籍中记载各有偏差的状态,给神话研究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夏商周以及更早时代的历史文字资料同样稀少。神话学大师袁珂曾经讨论过,“神话历史化”和“历史神话化”两种趋势,把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同真实的历史混淆融合起来,使其难以完全区分开来。所以,先秦时代的作品在引述远古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往往含有神话内容。即使内容混杂在一起,这些能够保存下来的历史和神话资料,都是珍贵的、极有价值的。
《楚辞》中有多篇辞赋都引用到了历史和神话资料。不过,《楚辞》毕竟不是史书,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记录历史和神话,而且借用这些素材表达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楚辞》中引用历史神话资料最集中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这一篇。实际上,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许多早期历史和神话资料已经出现了信息不连贯和前后矛盾等问题,给当时的人带来很多疑惑。《天问》这一篇,就是屈原集中对宇宙、天文、自然、历史、道德、政治各方面内容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疑问。
《天问》的开头部分,主要集中在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自然现象方面,表明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民众对宇宙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普遍认识。后面大部分都集中针对夏商周以及更早期的历史问题在疑问中进行了辨析,提出诗人自己的思考。
屈原心系国民安危,他在多篇辞赋中反复引用过鲧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鲧治水,是有才干的臣子,也算立下过大功,却被君王猜忌、惩罚,最终被杀死。鲧的经历,必然让同样被君王猜忌疏远的屈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天问》中“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这几句,讲的就是尧任命鲧负责治水的事情。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说鲧不能胜任治理洪水,那大家为什么还会推举他呢?人人都说不用担心洪水,那为什么不试一下他再正式启用呢?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本来尧不想任命鲧,经过诸侯们的建议才选择了他。屈原便是针对这个曲折的任命过程发出了疑问。联想到屈原自己的处境,他应该是希望君王都能够毫不犹豫地启用有才能的臣子,而不是再三犹豫、心存怀疑。
对于鲧的结局,屈原充满了同情。《离骚》中说,“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翻译过来是说,鲧太刚直不顾性命,结果被杀死在羽山荒野。屈原同样是刚直的臣子,他对鲧自然有种同病相怜之感。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天问》中“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这一问,就是对这段神话提出的疑问。把《海内西经》的记载当成纯粹的神话来看,自然没问题,但若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显然是不合理的,就免不了有屈原这一问。实际上,为了把大禹的出生解释的更为合理,这段故事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就变成了“鲧娶于有莘氏之女”。
当然,除了鲧以外,屈原在辞赋中也引用了许多其他的君王和臣子的事迹。他总是用后羿、夏桀、商纣等暴君的行径,与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等贤明君主的行事方法作对比,以此谴责昏君、赞美德行高尚的贤王,表达他的政治理想。
3,浪漫唯美、意涵丰富的文学魅力
《楚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的文学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拥有强大的艺术活力。
《楚辞》的诗句,本身就拥有一种韵律之美,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大声朗读;又含有充沛的感情,富有感染力,长于抒情,能引人共鸣。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一句“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管是朗读还是默念,都让人瞬间生出对民众的同情感。
《楚辞》的诗句,善用比兴手法,许多隐喻和类比,往往意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惯用的很多成语,都可以从《楚辞》中找到出处。比如美人迟暮出自《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鸷鸟不群出自《离骚》中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短兵相接出自《九歌·国殇》中的“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狐死首丘出自《九歌·涉江》中的“飞鸟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颠倒黑白出自《九章·怀沙》中的“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等等。
《楚辞》中的诗句,常常引用各类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和圣王贤臣,用词优美,富有诗意。所以古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通过网络搜索《楚辞》,很自然的会关联到给孩子起名的话题。《诗经》《楚辞》能成为近些年父母为孩子起名的热门参考书,就在于其文字优美、有意境,并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取出来的名字,既好听又有意义,可以寄托父母对子女美好的祝愿和期望。
如此优美的楚辞,闲时随意看几段、读几句,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楚辞》作为先秦时代留下的文化瑰宝,拥有多重的文化价值,既值得深入研究,又适合闲读陶冶情操。怪不得梁启超会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参考书籍:
《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
《楚辞讲座》,汤炳正。
2019.12.21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