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降落在家庭里的天使,他们延续着父母的骨血,传承着家族的生命,被视作家族和父母的翻版,而父母也会不自觉的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如此亲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我们都会说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好像父母天生对自己的孩子只有爱没有恨似的。当然,一般父母亲都会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爱,根本不会想到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嫉妒、不喜欢和怨恨的情感。
而在真实的家庭中,父母亲会对自己孩子有不爱甚至有恨的部分,特别是父母对同性子女的控制,比如父亲对儿子,母亲对女儿,更容易滋生嫉妒心理。
父母极度想给孩子爱,无微不至的照顾,极度控制孩子免受危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长大,也不允许他们离开自己。
如果孩子想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会被打压,甚至父母对孩子有嫉妒。从人性的角度看,父母对孩子有嫉妒甚至有怨恨,这可能会使亲子关系更加真实,而不虚幻。
在欧文.亚隆的书《叔本华的治疗》中,一个非常尽职尽责,又事业成功的儿科医生史都华,在一次团体治疗中,袒露自己说:看到自己9岁的儿子幸福快乐的笑脸,他却突然会有一种嫉妒的感觉,嫉妒他儿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有这么幸福的童年时光,而自己却有一段艰难而又不愉快的童年。父亲会嫉妒自己的儿子这么好命,而唏嘘自己没有那么幸运。
同样,在《黑天鹅》的电影里,一个极度控制又无爱的母亲,也是一个年华老去又失败的舞者,这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女儿--一个对年轻貌美又活力四射的青年舞者,赤裸裸地无法掩盖的嫉妒,甚至是憎恨。
电影中母亲通过嘲讽的讥笑,轻蔑的态度,自己得不到而不甘的表情,充分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嫉妒和贬低,她觉得“凭什么女儿可以拥有一切?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呢?”
女儿年轻貌美,母亲青春逝去;女儿是天鹅舞后,是站在舞台中央的焦点和明星,母亲是脱离芭蕾舞台的落寞舞者,边缘角色;女儿得到艺术总监托马斯的宠爱,而母亲只是个孤独寂寞、没有男人爱的单身母亲?
而女儿所拥有的这一切,却是这个母亲通过牺牲自己的光明前途换来的。
母亲会想:如果当年不是生了她,也许那一切都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会想:如果当年老子不是为了你小子,老子也可以有那么多丰功伟绩的荣耀。
当父母亲感觉自己为孩子牺牲了一切,付出了毕生心血,而孩子却要长大了,不再是父母亲的小婴儿了,要去外面世界闯荡了。
这时候,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甚至大爆炸,父母亲会有一种被抛弃、不公平与妒忌的错综复杂感觉。
因为,人们都会害怕死亡,害怕衰老和年华逝去,害怕自己被抛弃(不管是离家的恋人还是长大成人的孩子),害怕自己将变得不再重要,不再被人当成唯一或者中心,更害怕不再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特别是不再被自己的孩子需要,甚至会被所有人遗忘。
真实的亲子关系不仅有爱,也有恨,有嫉妒,有怨恨,有喜爱,有纵容。我们理解我们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人性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