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道一个年轻的作者。
一个80后男生,学美术的。
写的文字很有个人风格,也很有味道,偏纯文学,我挺喜欢的。
这个写手很有意思,他很喜欢用大象做意象,写文如此,画画也如此。
而最有意思的是,他会每天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绘本风格的,类似于期刊插画那种。
你可以把他这种行为叫作自省,观照,或者说,自我监察。
但无论如何定义,他都让自己这个主体同时成为了可供描画的客体。
像行为艺术。
当然,我想在艺术界,有这种行为的人应该不少。
这样的人很有趣,我觉得好玩,且佩服。佩服这种持续的,意味深长的,有着某种隐喻的行为。
持续性自然是基于时间层面的定义。
关于时间的特性,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来自万通房地产董事长冯仑:
我拿着一杯水,马上就喝了,这叫喝水;如果我举10个小时,叫行为艺术,性质就变了;如果有人举上100个小时,死在这儿,这个动作还保持着,实际上就可以做成一个雕塑;然后如果再放50年,拉根绳就可以卖票,就成文物了。
这就是同样的行为,被时间赋予的不同的表达。
2。
继续说时间。
工匠精神是这两年才忽然被提起并推崇的。
锤子手机罗永浩大力推荐过一本看起来很“技术”的思想哲学书,书名叫《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书是一个叫马修•克劳福德的47岁的汽车修理工写的。
马修•克劳福德在美国开了一间摩托车修理店,一干就是10年。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汽车修理工曾是一名政治哲学博士,在纯智力劳动的智库工作。
马修•克劳福德写这本书,是要修正人们对知识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的错误看法,而实际上想表达的就是工匠精神。
他说: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
而在我看来,匠人大抵是忘了时间的人——
因为热爱(或者别的因素)而忘我,因忘我而忘了时间。也因忘了时间,而让时间更突显了它的价值,而这里的价值,已经足以用境界、荣耀来形容了。
3。
Soela Zani是阿尔巴尼亚的一名摄影师。
她启动了一个艺术项目,意在为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们做一些事情,于是让这些孩子们重现了艺术名作中的场景。
这一系列美丽的肖像作品充满着视觉冲击力,使人心情振奋。
她想说的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及自信心,同时反对社会歧视,获得社会更多的包容。
她说,第一次接触到的唐氏综合征患者没有沟通能力,被父母嫌弃,没有接受任何治疗和沟通培训。
“那时这种病像是禁忌。我甚至还记得他的家人因为他感到羞愧的表情。他的存在,好像天生就有罪。”
可随着接触加深,Soela发现每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人,都有着异常强烈的沟通欲望,情感和思想与正常人一样。只是他们表达不出来,或者是表达方式我们无法理解。
Soela Zani 模仿那些名画为这些孩子们拍下肖像,阐释的就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坚强而美丽的内心世界。
她想说:“每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
4。
时间很宝贵。这是我们的共识。
正因为懂得这一点,才会有许多人痴迷于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怀着满腔的热血狂奔而行;才会工于心计,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甚至在虚荣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停下来想一想,或者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我曾经说过,当你重复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意味深长(即使这种意味深长并不能带来物质层面的改变,只是意识层面的隐喻)——
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时间轴,它就像丝滑的锦缎,从我们的身边缱绻而过,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它游走,流逝;也可以在锦缎上描绘、表达一些东西:图腾,花朵,阳光……或者别的。
选择做旁观者,还是做描画者,皆无好坏之分,但后者或许会让我们的生命体验更深一些,更广一些。倘能在挥洒、表达时全心投入,忘掉“我”,忘掉“时间”,忘掉虚荣与功利,忘掉忧欢与喜悲,那更是一件乐事了。
无论这个世界有无造物者,单于时间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品,同时也是艺术家,在“自我的生命”这块顽石上雕琢,细作,之后,无论成就粗拙璞玉,还是偶成稀世珍品,皆是独一无二,价值连城。
是的,在我看来,艺术与时间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地表达,甚至替他人表达——如摄影师Soela Zani为唐氏综合症儿童拍摄的摄影作品——则更令人感佩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或许应该说:我感受,我思想,我表达,故我在。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愿诸位圆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