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为你所愿
八10班 刘思含
“只问真心,无问西东。”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我想,《无问西东》告诉我了答案。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20年代的。清华园里,白雪纷飞,学生们举着油灯,挤在校门口看成绩。物理学专业的吴岭澜,国文和英语都拿了满分,而物理化学都是不及格。尴尬和迷茫充斥着他的内心。校长梅贻琦问他为什么要选工科,他说,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节,最优秀的人都学工科。他还说,在学生时期,只有学习,是最重要的。
梅贻琦笑:“你不是真的喜欢工科,而是在其他人的眼光下选择了工科。”吴岭澜,确实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何为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不违背自己,都让自己感到坦荡而安心,这就是真实。”
岭澜默。几日后,泰戈尔来访清华,和他一起站在媒体的闪光灯下的,还有一众清华园的教授。岭澜看着台上教授们的从容的笑,心生憧憬,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面对世俗毫不退却,自信地面对生活百态。
于是,岭澜去做了西南联大文学系的老师。他用当年校长对他说的话,启迪了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40年代的沈光耀。
沈光耀是学校里的天才学生,文武双全。本想成为空军的他因为母亲的坚决反对放弃了理想。不久后的一次空袭,让他又重新燃起想要当空军的愿望。于是他去了,成为“晃晃叔叔”,救济了一大群可怜的孩子。还记得影片中每当“晃晃叔叔”到来,饥肠辘辘又衣衫褴褛的孩子们争着抢着食物,对沈光耀和飞机招手欢呼,心中一阵触动。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想的是怎么样能解决自己的温饱,却不曾想到这些住在贫穷村庄的孩子们,但是沈光耀照顾到了他们。他也不曾想过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介绍自己,而是默默地做着这些事。沈光耀也曾因为救济孩子们而被教官责骂,他用教官在西南联大招生时的话,让教官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对于同学们来说,沈光耀曾经是个完美的人,家境富裕,成绩优异,相貌英俊。但是参军后的他,更多了几分真实和温柔。
沈光耀救济的孤儿中,有一个便是第三个故事中的陈鹏。
王敏佳、陈鹏和李想都是自幼在孤儿院长大的好朋友,有个共同敬重的老师。老师经常被师母家暴,于是他们就伪造老师的字迹写了封信,向师母的工作单位揭发。这件事被师母发现了。她诬陷王敏佳是小三,还要在批斗会上批斗她。李想很痛苦:错误是他和王敏佳两人犯下的,他该不该说出来,与王敏佳共同承担呢?他已经得到了去藏区支边的重任,如果他供出了自己,这项光荣的任务一定会被剥夺。于是李想退缩了,在医院开着为他送行的表彰会时,王敏佳正在被群众批斗,她异常平静。当她的同事宣读完她的种种罪状后,她没有痛哭流泪,也没有为自己辩护,反而仰起头,微微一笑。群众愤怒了,一拥而上,差点把王敏佳活活打死。远在九所的陈鹏像是有心灵感应似的,回到了医院。一向沉稳冷静的他,在看到奄奄一息的王敏佳后忍不住流泪。雨夜,王敏佳又奇迹般的苏醒,和陈鹏紧紧相拥。他们去到了一个远离世俗的村庄,王敏佳带着灰色的头巾,只露出一双惊恐的眼睛。她不敢独处,她觉得自己一闭眼,就会坠入深渊。
但是,陈鹏温柔地对她说:“”你别怕,我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陈鹏与李想相比,没有李想的随波逐流和一己私利。陈鹏追随的,是他自己的真心。他能给王敏佳一种安心。陈鹏的心安,是给王敏佳选择了一处安静的容身之地;陈鹏的心安,是告诉王敏佳,“你别怕,我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陈鹏的心安,是出门在外,不忘给王敏佳寄去雪花膏,藏在满满一盒的银杏叶里。
这样别致又深情的爱,难怪王敏佳会倾心。
李想放弃了自己的自私,蜕变为一个无私的人:他在边区支援,他为了保护另外两位伙伴,把所有食物留给他们,自己徒步千里找救援。就在他指明同伴的位置以后,牺牲了。这两位伙伴,就是第四段故事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因工作需要接触到了分娩四胞胎的一家人:四胞胎出生时情况危急,需要大量钱财做手术。后来广告策划没通过,张果果进退两难,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帮这一家人。他的父母告诉他:“只问真心,不问西东。”他还是毅然给这家人找好了房子,帮大人找好了工作。之前下属说这家人天天来公司,不见到他就不走。其实这家人只是想将用四个孩子的胎毛做成的毛笔送给张果果,以此感谢他的帮助。
其实,帮助别人,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
其实,做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
电影最末有一段张果果的独白:“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是啊,无问西东。
会有那么一天,街上的老人摔倒,大家都会上前扶起。会有那么一天,你会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会有那么一天,你不会被世人的闲言杂语所打倒,勇往直前。
会有那么一天,不论身处多么困难的环境,不管旁人的道德绑架多么强大,你都会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