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喝茶,却不大懂茶。有一年去福建出差,当地朋友请我们北方人到一个古香古色的茶楼品茶,感觉很新鲜,茶师身穿小兰花布服装,轻声细语,给我们介绍闽南乌龙茶铁观音的品质,泡茶的方法,品茶时的心境。说话间茶师熟练的完成了:温杯热壶、洗杯、放茶、洗茶、观茶的操作。接下来是品茶,我们端起那玲珑秀气的茶盅,按照茶师的“口令”:用舌尖舔,让茶在舌中来回扩散,喝进后含在口中,不要急于咽下,细细品茶的滋味,然后慢慢咽下,用喉咙感觉茶香,最后再回味。几轮下来,北方人便感觉不解渴,就像那武松,“把大碗拿将上来”,引得朋友一阵大笑。说实在的,光听说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高深莫测,这回算是头一次领教。
喝茶人不论身份,根据经济条件各取所需,早些年间,经济条件一般的,喝点花茶,六毛钱一两。条件差一点的,买点茶叶末,高末(好茶叶的末)也就六毛钱一两。可人们同样喝的津津有味。夏天傍晚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吃罢晚饭,地桌当院儿一摆,老爷子左手糊撸(摸)着刚刚填满的大肚子,右手忽闪着一把蒲扇,正君威座在桌旁,老伴儿及时端上一壶刚刚沏好的热茶,再将茶碗斟满,“老爷子喝吧”。之后,你便能感受老爷子品茶的韵味,嘬的茶碗“渍砸”作响,那叫一个“香”,高末的清香。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观,茶叶加工工艺日益考究,喝茶的人多了,喝好茶的人多了。普洱、龙井、铁观音、毛峰、瓜片、金骏眉等等高档茶叶数不胜数。条件好的喝什么买什么,有点小权的,人家送什么喝什么,有权再有势的是喝什么人家送什么。高档茶叶一夜之间成了奢侈品,“小罐茶”似乎成了人们礼尚往来的馈赠品。搞关系,走后门,万八千的茶叶绝对拿得出手,保你茶到事成。可是这样一来,茶普及了,茶文化没了,还滋养了腐败。会喝不会喝的,杯中绝对都是好茶。有些年,主席台上清一色高档透明玻璃杯,嫩绿的茶芽一根一根竖立着,茶水微绿清澈透明,表明这绝对是极品好茶,至于能否品出苦尽甘来,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