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亲戚送我一盆绿植,是手指状的虹之玉。绿色的叶片顶端透露出淡淡的紫,一片紧挨着一片,热闹得拥挤着。肥厚的茎叶向四周伸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势。两棵虹之玉紧紧地挤在一个小塑料盆中,那种自然优雅的姿态让人艳羡不已。
因为盆小的原因,我送给小妹一棵,自己留了一棵。在我这棵的茎部,已经生发出一串新芽,小小的,晶莹透亮,非常可爱。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我小心地端着这盆绿植向学校走去,路上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按辈分我应该以奶奶称呼。她正坐在健身器材处跟两位老太太聊天,看我经过,她叫住我,问我拿的是什么。我如实回答,她对我手里的绿植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赶紧站起来,指着我手里的绿植热情地对我说:“这个好养,掐下来栽到盆里就能活,不如把这个小的掐给我吧!”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脱口而出的却是:“那你就掐下来!”话音未落,她已经掐下来并拿在手里。那被掐下的地方顿时有了疤痕,盆里也显得异常空荡,一下子没了生气和活力。我心里咯噔一下,很是心疼,更多的是懊悔。悔不该如此轻率,而应该礼貌地拒绝。可怜的那朵小花似的嫩芽,就这样脱离了生长的母体,蔫蔫的,弱弱的,看着就让人心疼。
走了几步,我禁不住回头看,发现她竟然拿着那串小芽来回地甩,我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并非自己有多爱花花草草,也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只是突然想起“草木皆有情”这句话,所以感觉花草也是需要呵护的。
王尔德曾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个西方人对禅意的理解;我们也曾听到“常怀菩提之心,草木皆有情”的说法;有人甚至从一个人对待花草的态度,来判断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红楼梦》中,黛玉之所以深得人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对待花的态度,黛玉葬花便是对花最大的爱惜。她认为如果花随水流到大观园外,难免会遇到肮脏的东西,所以,她选择把花埋葬在大观园里。这样就能“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有人不喜欢宝钗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宝钗“吃花”,宝钗的“胎里热毒无名之病”需要“冷香丸”来调理。而“冷香丸”是怎么做成的呢?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研末,用同年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个节令的水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与黛玉一样,宝玉也对花草格外珍惜,在六十二回中,宝玉将“夫妻蕙”和“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后将它们埋葬。所以,宝玉会和黛玉惺惺相惜,而与雍容大方的宝钗并不相契。正应了那句“对待花草的态度,便是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宝黛的相知和默契是宝钗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蒋勋先生曾说,《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佛经,而宝玉则是菩萨。现在想想,的确如此。因为宝玉对待世间万物都没有分别心。他认为,无论草木,动物,甚至世间万物,都有生命。
我们常常会在繁琐的工作中忘记初心,变得浮躁。而这些花草或动物会在某一个瞬间,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洁净和灵动。而这,恰是我们所需要的。
草木皆有情,愿你我都用有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世间万物,并被它们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