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寻踪

      民国才女林徽因在 1934 年《学文》刊载的诗篇,将四月天的美雕琢至全新境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如今,又逢四月,气温节节攀升,万物仿若从沉睡中苏醒,蓬勃生长,人心也随之活泛起来。     

        春天,向来是滋养身体的好时节。可谈及吃,纵有珍馐美馔摆满桌案,却也难填味蕾对独特美味的渴望。当下之人,轻点手机屏幕,美团、淘宝等平台触手可得,各类美食下单即送。便捷之余,食物却也失了几分撩拨人心的魅力,人们对吃食渐渐没了往昔的期待。

      其实,现代人对很多事物的热情都在悄然冷却,这也成了幸福感缺失的一大缘由。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高强度工作不仅拖垮身体,更造成精神的内耗。在身心俱疲之下,人们弄丢了强健体魄,也丧失了追寻高品质生活的耐心与信念。富足的物质与空虚的精神,恰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鲜明反差。那时日子虽清苦,可一件新衣、一顿家常美味、一个手工自制的简陋玩具,便能点亮数日乃至一整年的幸福之光。

      暖阳洒落满池银波,春风如缕拂面而过,清脆鸟鸣婉转悦耳,孩童嬉戏欢笑不绝。不远处,阿婆蹲在草地边,手持小铲挖掘野菜,那专注的神态,瞬间勾起我心底尘封的往事。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里提及,浙东、南京、东京都、北京,这些他生活过的地方,皆是他心中故乡,足见其适应能力之强,随遇而安之豁达。我客居苏州十余载,辗转奔波,归属感却如缥缈云雾,难以捕捉,想来周边大多是同我一般漂泊之人吧。远离故土,气候、环境悄然改变心境,留存在心底里永不变得,想来还是残存在味蕾上最初的记忆。

        前几日,在食堂吃早餐,同事掏出一个窝窝头,这是他老妈用榆钱拌面做的,也是我儿时常吃到的一种野味。掰下一块放进嘴里,窝头已经凉了,细细咀嚼,劲道十足,榆钱独有的清香瞬间弥漫整个口腔。

榆钱

      榆钱,形似圆薄钱币,故而得名,又因谐音“余钱”,有食之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实际上它是榆树的翅果,而非叶子。听奶奶讲,饥荒年月,莫说榆钱,就连榆树树皮都被剥得精光,捣碎成粉,煮成糊糊果腹。

      故乡的野菜种类繁多,那个时候吃野菜,并不是为了尝鲜猎奇,也不是为了改善伙食、追赶时髦,而是把野菜作为每天主食的重要补充,用来填饱肚子的。如此想来,吃野菜这件事就没有那么多诗意浪漫了。介绍几味儿时尝过的野菜,若有机缘,诸位不妨一试,说不定能收获别样滋味与幸福。

                        面条菜

      面条菜植株矮小,通长不过 60 厘米,茎干挺直,节点醒目膨大,偏爱阳光,常与冬小麦混长在一起,是冬小麦的伴生植物。春天暖和的时候,我经常会随父母去地里给庄稼除草。那个时候农作物很少打药,更不会用除草剂。麦地里最容易生长的三种杂草:分别是玉面蒿、拉拉秧,还有一种就是面条菜了。玉面蒿可以给猪改善伙食,拉拉秧上面有很多小刺,猪都嫌弃 ,只能甩在地头任太阳曝晒。

面条菜

      干完农活,我们就会蹲坐在地头上,细心挑拣面条菜,留着傍晚下到面条里。面条菜叶片细长对生,形如面条,故而得名。有些稍老的植株顶端会开出粉红小花,这种老菜只能喂猪了。

        老妈擀好面条待水沸后下锅,煮沸后加半瓢冷水,再度煮沸,放入面条菜,待水又开,调好油碟,热气腾腾一大锅面条便能出锅,老妈总会给我卧上一个荷包蛋,那滋味,暖彻心扉。

                        楮不积

      三月末四月初,楮不积悄然现身枝头,有些地方也叫楮不楸,它是楮树雄树的花穗。楮树学名构树,北方多称楮树,常扎根山坡、城郊、河边、路旁等地。花期仅四天左右,稍不留神便会错过,花开前采摘最为鲜嫩。洗净后与面粉、玉米粉等拌匀,蒸熟后加入蒜末、干辣椒、葱花等调料,入口鲜香。炒菜、做汤亦是美味。

楮不积

      我家树林北边有棵楮树,旁边鱼塘主人挖塘取土。久而久之,楮树朝鱼塘倾斜,成了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每年四月,楮不积挂满枝头,密密麻麻。可惜树林离家远,树又好爬,我始终没机会品尝。最终,在一个风雨夜,它轰然倒塌,没入鱼塘。

                        蒲公英

        野菜中,蒲公英最为常见,又名婆婆丁。早春料峭寒风里,场院沟畔、荒野草地,放眼望去,蒲公英锯齿状叶片绿得发亮,宛如大地精心裁剪的花边,错落铺展。其间零星点缀着黄色小花,美得动人心魄。蹲下轻轻捏住叶片底部,稍一用力,便能连根拔起,完整地收获一株。它的根细长坚韧,带着泥土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与大地的深厚羁绊。

蒲公英

      挖回满满一篮蒲公英。清洗是首道工序,在清水中反复涮动,泥沙褪去,叶片愈发鲜绿水灵。最家常做法是凉拌,烧一锅开水,将洗净蒲公英快速焯烫,叶片刚变软即刻捞起,过凉水,保持脆嫩。攥干水分放入石臼,加几瓣蒜、少许盐,捣碎,瞬间蒜香四溢。再添一些香醋、淋几滴香油,拌匀装盘。入口先是蒜醋交织的清爽刺激味蕾,接着蒲公英独有的微微苦涩裹挟野菜的清香在舌尖蔓延,越嚼越有滋味,咽下后口中余韵悠长,清爽之感沁人心脾。有时简单与鸡蛋同炒,蒲公英的苦涩与鸡蛋的醇香碰撞,也别有一番风味。

              香椿、荠菜、槐花和其它

      故乡野菜,数不胜数。春光明媚时,香椿树绽出紫红色嫩芽,鲜嫩香椿头炒鸡蛋,堪称一绝,老香椿叶用来制作面酱,风味独特;田边地头荠菜常开出白色小花,加葱姜肉末剁碎制馅,蒸出荠菜肉包、包成荠菜饺子,咬一口,满嘴留香;洋槐花盛开,香甜气息勾人魂魄,我每次都迫不及待,连叶带花囫囵吞下,虽偶尔被刺扎伤手脸,却满心欢喜,哪觉疼痛;还有清淡且带有一丝甘醇的茅根、清凉且有着独特辛辣味的薄荷叶、鲜香脆嫩的马兰头……

香椿头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故乡田间地头野菜琳琅满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不过,并非所有野菜都受青睐,像马齿苋、红薯藤、南瓜头、芝麻叶等,那时都用来喂猪或者弃之如稗草。我小时候很少吃过,也从未想过这些竟能成为后来盘中佳肴,觅之不得。现在想来,世事变迁,着实令人感慨。

    如今久居城市,超市蔬菜种类繁多,却再也寻不到儿时野菜那带着泥土芬芳与春天气息的独特味道。偶尔回乡,望着熟悉又陌生的田间地头,空无一人的荒村,远处庞大煤焦化基地浓烟滚滚,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满目疮痍,农人不愿再被几亩薄田束缚,纷纷转包土地,农药肆虐,野草难觅踪迹。

      四月春风轻柔拂面,挖野菜、尝鲜的往昔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愈发怀念那段质朴岁月的馈赠了。回首间,终是明了,心中那份深深眷恋,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参与文学读书会·春[https://www.jianshu.com/p/877016b03fd4]的征文活动 ...
    琴雪_山人阅读 7,274评论 17 188
  • 韩偓《卜隐》云:“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汉书·司马迁传》译注,黎藿:泛指野菜。 槐花 生平喜...
    孙喜玲阅读 2,767评论 0 2
  • “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
    清清的海阅读 4,668评论 43 35
  • 春天从第一缕暖风抚面开始,春天从第一场小雨洒落开始,春天从第一株绿芽呈现开始,春天从第一朵小花绽放开始……春天开启...
    如风约你同行阅读 7,164评论 35 134
  • 春天从第一缕暖风抚面开始,春天从第一场细雨飘落开始,春天从第一株绿芽打苞开始,春天从第一朵小花怒放开始……...
    重生的雨晴阅读 1,6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