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可以更快更低成本的获取高质量知识,由此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也应运而生。我们不停地在各大平台停留,用业余时间听音频、看文章、读书,希望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一段时间后回过头看,发现掉进了“低水平勤奋陷阱”,努力那么久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却没带来太大的改变。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方法不对吗?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学习方法的书,直到前两天看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他说知识也符合二八法则,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有用,我们应该花80%的时间学习20%的知识。这20%的知识他称之为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掌握临界知识,也就是如果我们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公共基础课就是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专业能力就是每个人选定的专业方向;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的临界知识。我们大部分人花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公共基础课,花小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几乎没花时间学习通用必修课。都是在“术”的层面下功夫,却没在“道”的层面去努力。
怎么样能更好的学习临界知识呢?首先需要具备两个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而不是习惯性防卫,认为这个对自己没用。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但这需要下慢功夫,花精力攻破一个个知识阻塞。
有了良好的心态,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1. 反思。每天写反思日记,复盘每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的解决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反思日记不是流水帐,可以运用企业管理中的“对标管理”,把自己希望达到的习惯或品格作为对标的标准,每天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些标准对比,反思自己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改进。作者运用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对标标准。
2.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教的过程中,你会督促自己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这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还有当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3.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接下来再说说具体执行中有用的三个技巧。
记录。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而且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定期回顾。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回顾可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付费购买。我们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深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那么付费购买,一是提升学习内容质量去买书,二是增加学习时间去“买时间”。
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呢?比较容易产生临界知识的是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建议从自己感谢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无论是营销、咨询、贸易等,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然后找到这些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再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如果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我们通过训练能够透过现象总结出背后的结构和相关的临界知识时,就要尝试应用临界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要把临界知识应用起来,也需要刻意练习,一是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二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办法是: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在未来新的类似场景下,我们就更容易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临界知识,产生预见性认知。
上面关于临界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都介绍完了,有兴趣的同学建议去看看这本书,书中最后部分还有关于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案例,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等,不容错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