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晚饭后小憩,然后出门跑步。
今天选了一首比较经典的流行歌曲,一边听一边小跑(跑步的时候听不听音乐或者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随心情而定),听着听着手和脚很自然的跟着音乐节奏动了起来,想起今天刚刚阅读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回忆村上在跑步时的所想所做,似乎我每天的慢跑也和大作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村上在书中说到:“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时学到的”。带着迫切的好奇心,翻开了这部期待已久的作品。
“每天跑步对我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抛开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了,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读到这段话时,内心触动特别深,因为我自身就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平常天天都做的运动项目便是“跑步”,即便是工作再忙,我也会坚持放下手头的事情,留出跑步的时间,我也有犹豫的时候,比如,这周的工作或学习计划离完成目标还差之甚远,不如将跑步的时间空出来工作或学习,但我始终没有这样做过。因为跑步的时候我也会想,我跑步是为了什么?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弱,想增强抵抗力,同时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每每一想到跑步时增强了身体素质,以前工作或学习上两小时完成的,现在一个小时甚至四十分钟就能完成,心中就沾沾自喜。我每天的跑步时间大概在40-60分钟,这样在时间上面既锻炼了身体,也提高了做事儿的效率,岂不是一举两得。当然,我并非圣人,也有偷懒的时候,女孩子每个月总会有几天不适合大量运动,于是生理期的时候,我就花同样的时间漫步在小区或公园里,既放松了心情,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同时也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村上先生在参加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朗读会前夕,知道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所以一边练习演讲(不发出生来),一边跑步。当然不能听音乐,而是在脑子里嘀嘀咕咕的说英语。正如我在第二天上课之前独自一人备课一般,如此相似。我总是利用跑步的时间将写进教案里的教育活动流程和各个互动环节包括亲子游戏的玩法在脑海里嘀咕一遍,甚至细化到要说的每一句话,这样第二天在面对小朋友和家长时才会内心充满自信和底气十足,即便有时候,孩子的表现并不在我的可控范围内,我也能自然的转变上课方式,避免和家长之间的尴尬。如果不做充分的准备,第二天便会有稍微的紧张情绪。
村上先生第一次跑完超级马拉松时(那天跑了十一小时四十分钟)得出的感慨,马拉松带来的种种东西之中,意义最重要的却不在肉体上,而是精神上的虚脱之感。没有经历过马拉松之后那种体力被完全耗尽的感觉,但我能想到大学期间每学年体测时“女子八百,男子一千”的痛苦,体测完下来会一整天都头晕,不想吃东西,甚至还会恶心,第二天全身酸痛。但现在的我每天能体会到的是每次跑完步,大汗淋漓,肉体的疲惫感,精神的快感,突然又对生活充满激情,满满的力量,浑身解数,才更有力气去完成没有完成的事儿,去大胆想象和梦想相关的事儿,也不会再迷茫了(我迷茫时只做两件事,运动和读书)。这大概就是村上先生说的那样: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儿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今晚慢跑时,我思考了国庆假期就要结束了,明天开始正式上班了,需要调整假期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生活状态,还有每天慢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思考了,长假过后周一的上班状态,脑袋里将明天上班需要做的事一一理了一遍,想必是希望节后第一天上班就能高效快速的进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