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个章节中,主要来说明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教育方法正确,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阳光灿烂的。
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分辨出对错复杂的善与恶。
一些人的失败可以作为另一些人的教育。我们教师要理智的,巧妙的,有策略的,不叫喊和不忙乱地加以解决。讲时不要侮辱和贬低人家,不要点名犯错的家长。
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和互让是教育影响的主要力量。正式家庭中,一切都好,对孩子起了教育作用。
为什么有个人主义?就是由于缺乏情感教育。要使儿童同别人由于相互负有义务,相互爱慕,尊重和关心而联系在一起。
不可对儿童采取体罚办法。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
还有另一种不理智的本能的爱,就是暴君式的爱。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物品一样。
还有一种不理智的爱,只管花钱的爱。
让孩子劳动,孩子体会到为别人创造美所带来的初步欢乐,对美产生了新的想象。孩子体会到做好事带来的大公无私的心情,快乐就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了这几部分章节,从心底里敬佩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平时工作中没有做到这些,是想不出这些道理和办法的。
在家校共育这块,感觉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现在,我们乡村学校,许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
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不饿着,不冻着,给孩子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已经做的很好,教育这一块就不能奢望他们了。
班上的“困难"生基本上都是像这种父母不在家的儿童。这种儿童不光是在学习上“困难”,在性格上也“困难”,要么是桀骜不驯,难以管教,要么就是阴郁寡欢,独来独往。
四年级时,班上有个孩子叫刘洁,开学第一天就走错了教室,在别人教室里坐了半天都不作声,不是老师查名单也发现不了她。
我问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声音低得像蚊子一样,还一问三不知。
刚开始我还以为这孩子脑子有问题,通过家访才知道是单亲家庭。父亲不在了,母亲在外打工。
我首先给刘洁母亲打了电话,给他说明了孩子的问题:
咱们先不谈学习,先来说说孩子的性格问题,这种性格以后走上社会,绝对是适应不了的。
我告诉刘洁的母亲,以后要怎么样和我配合,让孩子变得开朗活泼,有自信心。
我每个星期给刘洁的母亲打一次电话,向她报告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说。
然后教刘洁的母亲怎样给孩子打电话。好的,要极力地鼓励表扬。不好的表现不能直接说,要婉转的说。比如:听说某某家的有个孩子,做了什么什么事情,结果这个事情对他有什么什么不好的影响。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肯定不会像他那样做了。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是很愿意和母亲沟通。母亲很着急。
我告诉刘洁妈妈,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能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就是因为大人常年不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所造成的。
过了一段时间,刘洁妈妈惊喜地跟我说,孩子和她谈的越来越愉快了。
而且在学校里我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话多了,原来在班上听不到她的声音。有一回上课举手发言了,让同学们都大吃一惊。
我又抓住这个锲机,死命地表扬了一番。
我让刘洁妈妈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孩子。母爱,除了母亲,是所有人都不能给予的。只有让孩子心中感受到爱,孩子心中才会有爱……
我和刘洁妈妈通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孩子的忧郁性格。她积极争取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还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甚至时不时的,我的办公桌上会出现一些糖啊,橘子呀等小零食……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几次家长会。
有的家长感觉受益匪浅,有的家长还是置若罔闻。
这种情况我们要怎样去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