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孝庄两人对于“撤藩”的意见并未达成共识,康熙提出想亲自南巡到实地察访真伪再者也可以试探一下西南各省官员对于吴三桂的态度。孝庄对康熙做出的这个决定也是赞同的,认为三藩不比鳌拜,鳌拜虽然厉害可是他终究只是满族的一介家贼,可是三藩却是三个汉王,他们久经沙场,老谋深算而且又远在天边而且还是藏在暗处,毕竟是山高皇帝远,而皇帝是高居京城,什么事情都看不见也听不着,光从奏折上是看不出世道民情的,应该真正去见识一下人间百态,看看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况且知己知彼才能稳操胜算。
康熙南巡,原本让莫洛在山西阳城接驾,但不料莫洛带领众官员到了300里之外的直隶接驾。康熙便批评他违背圣意,把他教训了一番。
莫洛对此感到诚惶诚恐,前来恳请苏麻喇姑指点。苏麻喇姑让他晚上给皇上熬粥,并劝他康熙在阳城时,确保下属不要扰民。而康熙这边,原本想来视察民情,但由于众官员的拥戴,地毯铺路,行宫休息,根本没法了解民情。
于是,他和魏东亭、图海商议,兵分三路:康熙自己仍明查,魏东亭走水路、图海走山路,把沿途听到的、看到的一一记录下来,等到阳城再禀报给他。
到达阳城后,康熙先是召地方官员。并对众人表示自己南巡主要是让大家都相互了解,然后再看看这片大清天下。更坦言在出行前,有人劝他不要抛头露面,因为天子越是深藏不露,下属越觉得神秘,越发畏惧,见多了也就同常人一样司空见惯了。他承认这话说的有道理,但他认为这是术,不是道,是皇帝的驭下之术,而不是堂堂正正的天子之道,他要以道治天下。
接着,他表扬山西知府周云龙在去年治河的河工银子不足时,卖祖宅筹备三万两亲自率河工治河,其妻亲自给工人纳鞋底。并封周云龙的妻子为一品诰命夫人,还要亲自给他题匾。
然而,魏东亭这边,却发现周云龙的手下正大肆暗自抢夺村民的马,经打听,这些马匹抢来是献给吴三桂的。
与康熙汇合后,便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康熙。当时,康熙刚嘉奖了周云龙,于是便命魏东亭把周云龙悄悄办了,并贬了莫洛,提拔了王辅臣和他儿子王吉贞。
《道德经》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如果结合企业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老子就把领导分成了四个等级:
第一级,下不知有之。员工因为心底里爱领导,所以心里没有压力和惧怕。
第二级,亲而誉之。管理者很有能力且绩效明显,员工亲近他赞誉他。
第三级,畏之。管理者常常板着一张脸,管理非常严格,员工对他很畏惧。
第四级,侮之。管理者没什么能力还常常发号施令,员工经常和他发生冲突瞧不起他。
作为康熙南巡的重要一站,与阳城诸位官员的对话,我们看到了康熙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领导者,是如何向大臣们介绍自己的。其中,天子之道与驭下之术的对比,是值得领导者深思的。
“朕这次南巡有三件事情,第一件是瞧瞧你们;第二件是让你们瞧瞧朕;第三件是咱们共同瞧瞧这片天下。”为什么康熙要在众位官员面前说这样一段话呢?因为正如康熙所说,这是他与地方官员的第一次相见,目的也很简单,大家相互见个面,顺便看看大清天下。而他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在和大臣们表明自己对于大清的治国之道和管理之道。
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是如此,人们常说,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管理要无处不在,又要让员工觉察不到其存在,但只要员工知道其存在,就会加倍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