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共读,李笑来告诉我们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改变,直面困境,解决时间拖延。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管理篇,进一步升华总结,如何化敌为友,真正和时间和解,成为好朋友。
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解决的方案只能是先去了解自己,然后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之后,才能运用各种策略手段,使自己与时间合拍,从而成为时间真正的朋友。只有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知道他的宝贵,懂得它的神奇,从而才能与时间同行,让时间助力你的人生。
和时间做朋友,从了解自己开始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与时间的联系,精确感知时间,进而做到了解时间这个朋友。用笔记本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李笑来在本书中强力推荐基于过程的记录方法—柳比歇夫时间日志。这种方法记录事件以及花费的时间。例如:早上八点起床阅读了150页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个半小时。这种记录的方法,不仅详尽,还可以在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实践记录时间日志,你会体会到对时间感知越来越精确。前文讲过,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进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通过记录日志,可以调整自己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务量的时候,可以更容易地确定可实现的目标。更精确估算会让目标更容易达成,因而战胜焦虑的心情。
让行为与时间合拍—制定计划
了解了自己和时间的特性,想要与之交好则需要采取各种手段让彼此合拍,而第一个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率性而为,很潇洒但是太自我,不能和时间合拍,又怎么成为朋友。所以要有计划地完成重要的事。我们不是计划着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成功的计划意味着获得预期的的结果,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安排行动步骤,形成计划。错误的目标坚持走到底怎么能成功。就像古人一直追求长生不老,现代人想制造永动机。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其次长期计划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习得,并非一日之功。计划赶不上变化深层次的原因是计划过于长远。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长度的计划。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克拉姆博兹在《运气比非偶然》提到,经过他的调查发现,在35岁还在做自己18岁最想做的事的人,在样本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做计划是对的,但是长期计划并非信手拈来,而要一点一滴做起,做短期目标开始执行,不断积累经验,慢慢过渡成长到更长的计划。
最后一点,有些时候计划并不那么必要,开始行动才是关键。有些任务过于简单,并不需要做计划。比如长跑,你在屋子里计划半天,还不如走出家门迈开腿开始跑步。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行动就意味着失败。此外,我们很多时候一开始缺乏指定合理有效计划的能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行动,在失败中摸索行动熟悉,直至最后成功。
让行为与时间合拍—制定预算
约束自己,让自己和时间更加合拍的另一个方法是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每天开始活动之前花费15到30分钟仔细制定当天的时间预算。这个过程就是在做人生最大的选择题,如何取舍。作者给出一种简单的衡量指标,用重要程度来给每个任务标上权重。判断重要性的核心标准就是这个任务完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只有用理智的心智面对选择,才能做到不论事情有趣与否,都坚持做有用的事。合理的预算,合理的规划,坚持每天记录,定期反思修正行为,才能让制定变得有意义。现在似乎痛苦无比的每日规划,在将来某个时刻带来的变化都会让你欣喜无比,所以开始行动起来吧。
这一章节就如何与时间合拍,作者李笑来讲述了很多管理自己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没有计划不行,而太长远的计划又没有意义,最关键的还是立刻采取行动,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计划,反思提升自己。所有一切正确的行动背后都需要我们正确运用自身心智。而通过学习几乎是我们开拓心智的唯一手段。在下一章我们就要一起共读关于学习的章节,是什么局限了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怎么样摆脱困境,正确的提升学习能力,进而拓展我们的心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