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随笔-防卫性沟通

防卫是一种最具毁灭性的沟通类型,我们既要防止让别人产生防卫心理,也要避免自己对别人产生防卫。

针对评价、支配、策略、中立、优越、确定这六种防卫性行为,吉布分别提出了六种支持性行为:描述、问题导向、自发性、同理、平等、协商。

——《沟通的艺术》(熊猫书院-Neo叔叔解读)

《沟通的艺术》早就读过,当时感触很深,还做了笔记,这次重新在熊猫书院中读Neo叔叔对这本书的解读卡片,又有了新的收获。

我发现我具有非常强的防卫心理,这可能和我的“羞耻心强、自卑、社交焦虑、不爱说话、不擅长口头表达、软弱、攻击性、保守”这些特点紧密相关的,是这些特点的底层运行机制。

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下我是如何捕捉到这个认知的。

我是通过,逐-字-低-声-诵-读,读-不-懂-重-新-再-读,全-身-心-沉-浸-式-的读书方式读到这个认知的。

第一遍读关于防卫的内容,我并没有特别强的感触,就是感觉说的六种防卫性行为及对应的支持性行为中包含的概念词组太多,抽象,记不住,心理会想,列这么多种有用吗?

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我才发现里面的东西特别精炼,把防卫性行为分为六种一点也不多,同时,说的很详细和透彻。

接着说一下这段认知对于我的重大作用(虽然是第一天真正知悉和践行,但我觉得这个认知对我来说真的意义重大)。

我的防卫性心理表现在:

1、在家中,会表现出因为厌恶父亲的一些言行而尽量减少和父母的交流;

2、会感觉和人打招呼有困难,遇到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会想要逃避;

3、面对强势陌生人(出租车司机、客户等)会紧张,会担心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同时担心自己利益受损;

4、别人生气(如老婆)时会害怕,会紧张,会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总是担心惹的对方更生气;

5、容易嫉妒、怀疑别人(同学、同事、领导);

……(还有不少地方)

我在和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升起防卫性情绪,当我感知到防卫情绪的时候,我要么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感觉自己受侵犯,感觉自己软弱,要么会比较生气。

以前我不是从防卫这个角度来看待我的沟通问题,以前我会觉得是别人太厉害(比如奸诈、世故、嫉妒、凶狠、自私等),或者自己太弱小(比如社交焦虑、不善言谈、敏感、嫉妒、暴躁等)。

现在知道了防卫这个角度,我发现我可以串起来非常多的认知:

1、ABC法则,我认为别人的言行欺压了我或激怒了我,只是我自己生成的“防卫性想法”,我应该改变这种想法;

2、积极主动法则,自由选择和决定法则,对别人进行防卫性设想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自然有自由去改变,我为我自己负责,所以我要积极主动负责起沟通中的责任;

3、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法则,设想别人都不是骗我,都不是意图欺压我,这当然不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但是,要想让自己不被安全感束缚住,我需要放弃这一部分安全感;

4、最佳合作策略法则,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不对他好,别人一开始对我好,后来背叛我,后来又要找我合作,我还是会答应,给他一次机会。这种胜率最大;

5、积累不是线性的法则,虽然只是践行了一天,但就像纠正老婆的一些观念一样,关于这个认知的践行,我需要明白,我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可能会在践行中出现倒退、退步的情况,我会耐心积累;

6、阳光灿烂的笑容法则,不知道如何降低对方防卫性的时候,训练自己漏出阳光灿烂的笑容;

7、注意力法则,要事第一法则,我应该把焦点聚焦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别人的沟通是否隐含攻击,并不是我的主要关注点。

……其实还有不少,我通过这个认知串联起来了很多认知,我觉得这个认知必然会改变我的很多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