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学生,做数学题把算式列错了,算不出结果,让我教他。我告诉他先画图,把已知条件标出来,再列算式。他耐心已经用完,开始烦躁了,怎么说也不动手,后来把笔都扔了,不停喊:哎呀!不会不会!
十几分钟过去,这道题还空着。
解决方法显而易见,跟着老师做就行了,可问题也确实摆在那里:他是真做不到。这是能力问题吗?不是。这个孩子对数学有兴趣,成绩也不算差。他只是心理素质不太好。是的,心态问题。
2.
心态问题,不是只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成年人,也经常受困其中。比如:很多人是真心想减肥,也受过不少嘲笑的苦,痛下了决心,每天励志打鸡血,甚至斥巨资办健身卡,也知道只要每天运动就好了,可就是坚持不下去。“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一再苟且,甘愿做失败的自己。不,并不甘愿。我们内心深处,住着诗和远方。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苟且呢?
很多人都说,这是行动力问题。但行动力由什么决定呢?心态。
还是心态。为什么制订了那么多奖惩办法,最后还是不管用?因为任何形式的威逼利诱,制造恐惧和诱惑,本质上都是靠外部力量影响心态。但心有能力接受,也有能力防御。一旦开始防御,外部力量再强也干预不了。那要怎么办呢?
能改变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我们可以靠自己的觉知,干预心的惯性,改变心智模式。我认为有以下三步。
3.
第一步:关键词―虚心。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想过虚心的意思,只知道虚心就是不自满不自大,但实际上很多人的问题恰恰不是自满,而是自卑。这里的虚心主要是说,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统统清零,让心态处于一个中立的位置。
一般时候,心都不是虚的,里面还有一些不那么好的东西,比如负面情绪―自卑,绝望。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人的无助并不是天生的,大多都是来自后天经历。比如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对我们鼓励夸奖太少,批评否定太多。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得“我不好”的“事实”,用“不好”来定义自己。
这种情绪日渐累积,会长成一套束缚心智发展的牢笼。这套“自虐装置”危害非常大。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紧紧缠绕住积极思想―好奇心、自信心。遇到困难,全部注意力都拿去否定自己,攻击自己。不断自我消耗,直至丧失行动力。
我那个学生,家长就是管教过度的类型。所以他遇到难题,总逃不出那个自我否定的牢笼,被绝望情绪牢牢绑住。
所以产生行动力的头等大事,就是清空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开始着手拆掉自己筑起的隐形牢笼。怎么做呢?
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无为。绝望情绪来临,不要理会它,因为它历时已久,我们惹不起。就只是静静地看它流过,切记不要对自己做任何负面评价。
等情绪过去,心就会渐渐变得单纯透明,才可能有信心。
4.
第二步:关键词―信心。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能成功,也相信有人可以帮到自己,绝望并不是永恒的。这时,你会非常想去尝试,也就容易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我陪学生疏导完负面情绪,就开始在一旁画图,问他要不要一块儿画。他立刻行动起来,一分钟不到图就画好了,列式和计算也麻利地完成了,做得又快又好。
信心日渐增多,以前积累的自卑情绪,也会被一点一点挤推出去。
5.
第三步:关键词―充电。万事开头难,前两步我们已经开了头。新的问题是:做一次不难,难的是坚持。人的惰性是很强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一劳永逸。怎么办呢?我认为要及时充电续航。
行动需要大量的能量,自身能量不够,可以借助榜样、老师的支持。没有老师怎么办?网上、书上有无数个能量满满的老师,我们随时可以过来充电。感染正能量,也会让人跃跃欲试。
做到以上三步,差不多就能进入良性心态的循环了。你会发现,拥有千呼万唤的行动力,是水到渠成的事。
保持虚心,充满信心。一次次的充电,一步步的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狠狠甩掉眼前的苟且,尽情拥抱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