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二,站在远处/站在别处看选项
在做决策时,越艰难,情绪搅合进来得越多,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着我们判断,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
希思兄弟介绍了一个很实用的“10-10-10法则”,就是站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尺度,回看现在的选项:10分钟后...10个月之后...10年之后,会做何感想?
会怎样看待今天的选择?
希思兄弟曾经有位来访者,叫安妮,现在36岁,交往了个45岁的男朋友卡尔,卡尔离过婚,有个女儿。两人交往九个月了,但卡尔从没把安妮介绍给女儿认识,也没和安妮组建家庭的意思。安妮年纪大了,有些着急,想摊牌,又担心太冒失,不知该怎么做。
希思兄弟就问她,如果你跟卡尔摊牌,10分钟后、10个月后、10年后,你回头分别会怎样看这个决定?
安妮说:说的时候会很紧张,但说出来的十分钟后会感到放松;而10个月后,内心会很平静,就算摊牌被拒绝,也不后悔;10年后,可能都忘了这事,可能继续跟卡尔生活在一起,也可能和别人生活在一起了。
站在远处回看现在,该不该摊不摊牌一目了然,原先的焦虑、害怕、紧张等情绪,也就随之不见了。
除了站在远处看,还可以站在别处看,代入到亲人、孩子、同事、前辈等角度,甚至得换用外语思考,比方说涉及工作,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老板遇到了这个难题,他会怎样解决?或是会给到怎样的建议?如果涉及生活,可以问问自己:如果现在是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难题,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曾有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验,实验者提出有两份工作,工作A是父母安排的铁饭碗,虽然工作没什么乐趣,但保障了薪水和声望;工作B是兴趣所在,薪水不高,但是能实现个人价值。请问,你会选择A还是B?
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为自己做选择,66%的大学生选择了更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B。但如果是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做选择,选择B工作的大学生多了17%,高达83%。
实验结果不难理解,我们为自己做选择时,往往会纠结于许多外在因素:不按父母的安排,会不会让父母伤心?到时候错过了这个机会,没混好怎么办?
但如果是为别人做选择,会更专注于关键因素,比如实现自我价值等等。
所谓当局者迷,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决策时以旁观者的角度跳出迷局,才能让脑袋更清醒,决策更冷静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