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大斌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喜欢一个人在图书馆漫步,徜徉书海之间。随着脚步的移动,目光快速地从一排排书架上掠过,随即眼前一亮,目光便锁定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那本书上,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抽出来,好奇地翻上几页。
这本书大概是我在图书馆遇到的最奇葩的吧。它简单到作者的名字只有最本真的描述,浅浅的三个字:马大斌,没有华丽的辞藻可以提取出别的信息,这让我越发好奇。而它的封皮确实也那样朴素,白色的底色绘上了灰色的羽毛。
仔细一看书名,理想与现实间的本能,细细思量,理想,现实,本能,这三组名词代表的意义是多么宏大。大概每个人都知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激烈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那我们的灵魂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作者在前言中答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心理本能开始塑造我们。在传统领域变得成熟不难,难的是在超前、未知领域想要变得成熟,这就一定要有所尝试。人的性格在现实环境中被塑造,这塑造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塑造理想的过程,也是淡化理想融入现实的过程。
这一段段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逻辑是如此清晰,对每一个概念的表述是如此到位。我深深地被这种似哲非哲,潺潺而流的思考所吸引了。
心理学书籍是我常读的内容,读的更多的书反而是那种偏故事分析型的文章集。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能够系统阐述的文章引发我对过往经历的思考了。
对心理学有所涉猎的人,应该都熟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五大部分。而本书作者,在关于现实理想推动人格的发展上,更是精化到了四个本能:生本能,自由本能,创造性本能,性本能。每一章本能中都分述了人类的种种天性。
绪论中关于理想,现实,本能这三大定义的阐述读起来稍稍有点难懂,但是完全没有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即使需要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研读,整整花费了快一周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懂,但丝毫不影响我探索的乐趣。
生本能中,讲需求与满足,“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一生的特点。”还好第一章内容不是很多,很快就看完了,这贴近现实又偏向研讨的文字,让人读起来既不觉得枯燥又充满思考的乐趣。
第二章自由本能,讲了玩乐与懒惰,自由与自主,虚荣与荣耀。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玩乐对于儿童来讲是多么重要,自由能帮助人的创造性等到更好的发展,虚荣与荣耀也是助动人成长的重要源泉。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莫过于对自立,自主,自重,自强这四个心理性质的分析。很多时候,人是否能够成才成长难以完全地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内心发展的方向来预判。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参考标准,正如文中所言,“很多成功人士和有思想的人为什么就教不出同样的后代呢,因为缺乏高的自立意识。反之,很多自立性很高的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难以成才呢?因为缺乏高的自重意识。缺乏自立和自重意识必然缺乏自主和自强意识。”
第三章 ,创造性本能,讲到一个人的一生,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好奇与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你会明白为何自由对于保护这种人类特性是如此重要。动态求知心理,解答了同样是学习与科研为何对某些人而言却甘之如饴。而无知的天性与自负的本性让你懂得为何网上的键盘侠总是毫无顾虑。第三节潜能的开发让你明白,读书,观察,思考是开发自身大脑潜能的有力工具。爱知,爱智,爱理想,是创造性本能的极致体现。
在第四章性本能中,你会明白,人类在关系中的对比,衡量与自我安慰是人类的本性。人需求什么,在意什么,才会与他人对比什么。并提出四种平衡失衡心理的方法:1.理性自知 2.暂时发泄 3.适应反差 4.改善反差程度
再进一步就讲了,依赖与现实,人越依赖自己,他的自立,自主,自重意识就越高。现实是一把双刃剑,人的狭义自私目光短浅是因为现实,人的远见和忧患意识也源于现实。
最后归结到人类爱恋和求爱的天性,你们将明白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缺乏现实性心理的初恋为何无果,为什么热烈中的人智商会降低,爱情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性心理是一种唯一跨越生理,心理,甚至精神需求的本能,这种特性在求爱心理中得以体现,可能是最为复杂的心理表现。只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爱情是没有问题的。自由本能的终极向导是自强心理,与爱恋心理结合,也许自强者才最爱人。
关于理想与现实,我们拥有了理想才有了改变现实的动力,我们深入了解了现实才会知道我们想要的理想,优化人的意义很大,优化现实的意义更大,如果不能改变宏观现实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理想主义者是那些百折不挠,始终坚持理想和理想主义心理的人。在书中,作者引用了诸多中西科学家的言论,其中不乏我们高中写作熟知的名人名言。你将会从中感受到作为人类前沿的这些科学家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是多么耀眼。
来吧,让我们在他们精神的激励下成为更好的青年,创造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