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开唐诗,通过杜甫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那曲大唐华章。从《丽人行》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以三国夫人为代表的贵族妇女奢侈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当时唐王朝统治者的批判。读之,我们会觉得十分沉重,觉得丽人行只不过是唐王朝衰落前最后的歌舞升平,而并不是什么盛世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吧。原诗如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在这首诗中,杜甫开篇点题,写出了丽人出行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具体内容。在3月3日,许多丽人成群结队地来到了长安城附近的一条河边游春。3月3日乃是上巳节,它又称为修禊(xi)节,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大节日。古人常在这一天到河边祓祭、洗浴,以祛除瘟疫。而且这件事故人们观赏春日美景、游山玩水的日子。无论贫富,在庆祝上巳节时,古人都是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的。所以,古时修禊的场面总是非常热烈、壮观的。而杜甫笔下参与修禊的丽人们更是衣饰华丽、灿若云霞,且这些贵妇随从众多、仪仗整齐,其尊贵的皇家气派更是不同凡响,光凭想象,就足以使我们感到震撼了。
在众多丽人中,贵为椒房之戚的秦国、韩国、虢国三位夫人最为出众。她们不仅天生丽质,且意态娴雅、妆饰合宜,随从、车驾数量惊人,场面非常宏大。这三位皇姨身穿绣罗衣裳,衣服上有着金线银丝织成的孔雀与麒麟等瑞禽、瑞兽的图案,光芒耀目,仿佛连暮春的阳光都比不过,是她们“葳蕤自生光”的衣裙照亮了芳草初生的大地,可谓美不胜收。
而且,杜甫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装饰,来表现出她们华美的装扮。丽人头戴用翡翠雕刻成的花朵形的首饰,连腰间也佩有用许多珍珠制成的“腰衱”,防止裙摆被风吹起。之后,杜甫又描写了她们的宴饮场景。在野外张挂起了像云一样数量众多、质地极佳的帏幕,在重重帏幕中的锦绣地毯上摆设了丰盛的筵席。筵宴上的食物与器皿均是世间珍稀之物,在食物有烹煮好的紫骆之峰、白色鲤鱼做成的鱼脍等山珍海味,在器具有色泽鲜艳、制作精美的翠釜、水晶雕刻成的盘子,和犀牛角做成的筷子。
但是,三位夫人却迟迟不肯下箸,害得那些手持装饰有鸾铃的小刀为她们切鱼脍的厨师白忙活了半天。见此情形,不久之后,就有黄门骑马飞驰而来,按玄宗的命令为她们送来了御厨八珍。黄门们虽驾马疾行,却不敢带起灰尘,生怕弄脏三位夫人的食物。之后,盛大的宴会才正式开始,萧鼓等乐器发出的乐声直上云霄,几乎连鬼神也被感动,前来参加宴会、或是被乐声等吸引来的宾客填满了靠近帏幕的主要道路。而帏幕中的欢乐场景,就更令我们难以想象了。
然而,繁华难久,盛宴必散。在这样的一派盛世景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积蓄已久的危机。天宝年间文化事业的高度繁荣,也难以抵消、掩盖唐王朝衰落的事实。唐玄宗的贪图享乐、昏庸无道,最终使得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百姓颠沛流离,而他本人也狼狈出逃。
所以,我们应以史为鉴,平衡好文化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不该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忘记我们的立身之本。同时,我们也该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以俭养德,不尚浮华,始终保持质朴。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实现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