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总是充满了彩蛋,关键看你是否舍得在这遍地纷繁里,大胆地做减法,专注一两件值得专注的事情。
越长大,越明白,聪明的人都在给生命做减法,就像近年来大咖们所倡导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减法之后,专注于留下的人或者事,终有一天,他们会让你找到,来时的路。
——开篇的话
上一篇,写到80年代的父亲对文学疯狂的追逐,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不需要用所谓专注去证明自己的懂得取舍,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信息闭塞,大家接收到的内容也较为单纯。
不像如今,信息大爆炸,稍有不慎,我们刚新建个文档,就被电脑右下角弹出的新闻吸引了,刚打开书本,看了个前言,就被手机诱惑了。渐渐的,我们对自己越来越没原则,渐渐的,我们迷失在了碎片化时代。
父亲喜欢文学,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他除了工作,下班回来就是读书看报,家里的家务活他从来不操心,母亲是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屋里屋外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俩的组合,各司其职,主次分明。
父亲提供给我们姐弟俩的,是各种书籍,是方向上的指引。父亲心比较大,很少监督我们做作业,只会在大体上过问下,所以小时候,我们姐弟俩的语文拼写,数学算术,英语单词默写,都是母亲一一对我们进行督促。
母亲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她是一个特别专注的人,她专注的点,全部在我们身上。
记忆里,我刚开始学着写字,就是母亲教我给爸爸写信,一笔一划,全都是母亲的耐心。而为了让弟弟学好英文,快40岁的她和弟弟一块儿学,从ABC到apple、desk再到how are you,等自己学好了,就让弟弟默写,虽然发音不是很标准,但Chinglish也勉强了。
至今,母亲还会说简单的英语,并为此洋洋自得,而弟弟的英语成绩也一直很不错。
母亲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我没有的,比如缝纫,比如可口的饭菜,比如春播秋收,我觉得这不能以她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我需要上班来作为借口。
我想,这可以成为我的一项技能,并将之做得更好,一代代传承下去。
是的,我最近在思考什么是家族传承。
看了俞平伯的家族史,似乎有些顿悟。
就俞平伯家族而言,他家从俞樾(清代朴学大师)的祖父开始,逐渐孕育读书的气氛,到了俞樾这一代开始功成名就。而俞樾老人又特别关注于对子孙的教育,虽然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继承父业,但他依然不放弃而全力培养孙子俞陛云,功夫不负有心人,俞陛云以探花而名扬天下。
而俞樾甚至在古稀之年亲自教俞平伯习字对对子,这样,一种自我期待和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人文气质便在俞氏后人中潜移默化。
家族传承不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事,也不是某些大家族的事,它贯彻到我们每一个家庭。它传承的不仅仅是财富,也不仅仅是家族信托,它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孕育在家族中的优良品质。
都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一个家庭需要建立起一种足以影响家风的家学渊源,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它可以形成一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那样的环境,使家族的下一代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但我想,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更好的传承,我们可以努力去克服自身的劣根性,把父辈、祖上更多优良的品质发扬光大,然后开发自身更多好的潜能,让我们下一代上的台阶更高,不好吗?
图片是母亲嫁为人妇后,学裁缝做的笔记,我小时候穿的很多衣服都是母亲做的,各种款式。记忆里,小学穿过的一件带坎肩的衬衣还得到过老师的赞美。
弟弟小时候调皮,衣服裤子经常破洞,母亲就会在破洞上用碎布料和针线缝上漂亮的英文字母。
最后一张是我三岁左右,母亲教我给父亲写信,被我写坏了的信封。
这些都被母亲精心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