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放假回老家,站在门前,看那一片片麦田已经泛黄,心中不觉感慨:时光匆匆,又到了麦收时节。
好像昨天刚刚发了朋友圈儿,给大家展示覆盖在白雪下的麦苗期待春天的到来,眨眼之间,麦子已颗粒饱满,期待收获了。
时光被牵回到童年。
1 拔麦子
儿时每到麦秋时节是有假期的,每一个农家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都要参加麦收活动。一家人早早的吃完饭,趁太阳还没有升起,用几个瓶子装好凉水,放上一点儿醋,再捏上几粒糖精,最原始的饮料就制成了。每人抱着几个瓶子,坐在父亲早就套好的牛车上,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向自家的麦地出发。
那个时候种麦子方式用母亲说叫“四尺一带”,也就是每大约一米宽的麦畦中间就留有一定的空隙,空隙用来种植玉米。这样给了麦子通风的空挡,又给玉米留下了一定的生长空间,一块地两茬庄稼,收获也是不错的。站在麦地前,我们选好自己的目标,在母亲的指挥下伸手就开拔。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紧紧抓住麦秸杆的下半部,往倾斜方向使劲一提,一把麦子就从土地里连根拔起了,把麦根往脚上一磕,土就落下了。
一家人比着赛拔,唯恐落在最后。热了摘下草帽扇扇风,渴了喝口自制的饮料,即使累也是开心快乐的。
我们把拔下的麦子转过身整整齐齐地放在身后接受太阳的照射,计算好时间,在回家之前把它捆好,一捆一捆装上牛车,一天的劳动成果就随我们一起回到了打麦场上。此时,打麦场上已经是乡亲们堆起的一座座麦子山了。
每天把拔下来的麦子用牛车拉到麦场,抓时间翻晒,待到麦子干了的时候,牵着老牛拉着石磙,来来回回的碾压,麦粒儿就从麦穗上蹦了下来。到一定时候,把麦秸杆儿翻过来,再碾压另一面。估摸着麦粒儿差不多都掉了下来,把麦秸杆用三股叉叉到一边儿,把小麦铲出来。如果上面还有麦茬子,父母辈们就会用木锨借着风的力量攘出来,这样剩下的小麦就干干净净了。
由于正值雨季,大家都是急着抢收。只有麦子打到了家里,大家有了一年的口粮,心里才是最踏实的。
2 割麦子
拔麦子的记忆并不多,很快就有了镰刀。仍然是大清早,父亲早早的就把镰刀一个个磨好,放在一个尼龙带子编织的挎篮里,带上新型的饮料——汽水,跟随着牛车吱吱悠悠地来到田里。放眼望去,天地一片金黄,微风拂过,麦浪滚滚,麦子的香味儿从远处悠悠传来。
由于有了平日里割猪草的经验,用起镰刀来我们还是蛮熟练的。左手抓住一把麦秸杆儿,右手用镰刀去割麦杆儿最脆的地方,一把麦子就割了下来。有时候不小心镰刀也会碰到手,鲜血就会从手指上流下来,但是我们并不在乎,让母亲简单的用布条包扎上就继续劳动。如今想一想,那时的我们还真的是顽强呢!
这时候已经有了打麦的机器,乡里乡亲们已经排好了队,有先来后到的,大家互相谦让。有人负责往机器里放割下来的小麦,有人负责机把器加工完之后的麦秸杆儿堆成高高的一个柴垛,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麦收这段时间里,打麦场上机器整天整夜的响个不停,大家高高兴兴的把麦子收回家,麦收才算过完了一半。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家里晒麦子了,我们把袋子里的麦子晒在院子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用脚在里面走一遍,其实就是翻一遍,让麦子受到太阳均匀的照射。
也有赶上下雨的时候,家里准备好一块儿大大的塑料布,见天气不好,赶紧把麦子堆成堆用塑料布苫盖起来,那种抢救麦子的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几天下来,麦粒用嘴一咬已经嘎嘣响,也就是说明干透了,我们才会再把它装进袋子里存放起来,一家人的心也就踏了下来。
3 不再有麦收
当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原始的劳动力,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去田里收麦子了。父亲只一个人开着时风农用车出去,车上放着数不清的袋子,眨眼之间就从地里把麦子带了回来,卖收也就结束了。
没有了割麦子的快乐,也就不再有麦秋,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疏远了,我们的童年似乎也在这个时候结束了。
突然远处传来“嗡嗡嗡”的声音,一台台高大的联合收割机向地里开来,我的回忆也被“嗡嗡”的声音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