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请亲近母语公益活动后,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聆听儿童诵读课程的讲座!
在孔老师的课中提到最多的是这样一个词语“还至本处”,“还至本处”语出佛教经典《金刚经》的第一章节,“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意为还回到原来的地方。而在孔老师儿童诵读课程中所讲的还至本处,则是概括儿童诵读课程的根本。儿童诵读课程应还至两处,一是诵读的内容,也就是文本(或者是教材);
二是诵读的对象,即为青少年儿童。
教师,是儿童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如何来还至本处?更好地发挥儿童诵读的优势。孔老师给了我这样的答案。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文本,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自己吃透了文本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诵读,去理解,去感悟。
第二点是学会问问题。这一点也是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抓住文本的核心,一语中的,将其以一两个问题的方式巧妙点拨。如孔老师讲座中提及的你是喜欢网鱼,还是网那金黄的波浪?你是喜欢“做一张桌子,需要一块木头?”,还是喜欢“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的心里话就是答案!在这里也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问题要有针对性,能体现文本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提问题。
熟知文本,了解儿童还不能够完全驾驭诵读课,孔老师还给出了很多妙招。就是在于怎么读?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常会用到的通读,齐读,对读,比读,还有带着动作的演读。在诵读课中这些读法我们也是可以运用上的,如通读,齐读,对读。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性质采取不同的读法,有做手指摇、做动作、节奏变化、加衬字等方法。学习到这些方法,我会在以后课中一一实践!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不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诵读机制。一节完整的语文需要新课导入、重点教学、课堂互动、课堂练习、内容回顾、布置作业等环节。那诵读课应有哪些基本环节呢,孔老师也给我们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流程,复习巩固、新课导入、初读文本、教师领读、自由朗读、检查了解、疏释意思、深入诵读、指导背诵。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应用得当,都能起到作用。
还至本处,回到教育最初的本质,就是简单地想去教好孩子而已,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讲座短短的一百多分钟很快就结束,我想结束的是讲座,开始的却是我们新的思想,利用这些传播的种子,去点亮一盏盏心灯。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内修于心,外化于形,我也为我们班的孩子埋下了一颗种子,来年发芽,后年张叶,慢慢枝繁叶茂,开花结籽。希望能和孩子们在亲近母语公益活动中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