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我永远不在意维持虚假名誉,为保住位置而伪装个性。他是不在乎位置,还是不屑于去维持虚假的名誉?

1941年的300天内,颠倒了3次“保住位置”还是“维持名誉” 。


年初,不屑于名誉:“我们根本不可能去守住或驰援香港……不但不应那么做,还应减少那里的兵力。”


年中,保住位置也维持名誉:“若加以有效抵抗,大家会获得更多的好处。”


年末香港沦陷,维持名誉:“一场漂亮的战役产生在了香港,那是‘不朽的荣誉’”。


——以上内容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详见本文第3节。


上面的名誉可以理解为“威望”:

香港沦陷得那样快,可以当作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来说明为了表面的威望,战略和常识会如何地受到徒然的牺牲。甚至于连日本人也都不曾像英国人这样的“死要面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利德尔·哈特。


而位置,其实是“战略考量”:

6月,英国仅撤离在港的欧籍妇孺……却置人口占大多数的华人妇孺于不顾,华人只是殖民统治下的三四等人……香港正式成为英国的“战略弃子”。

——《明防暗退》,邱逸,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今日回看香港沦陷:

 

香港一千多平方公里,大小岛屿二百多个,地形复杂;九龙新界有醉酒湾防线之固,港岛有凭山环水之险……备战数载。英国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就算日落西山,工业实力依旧不容小觑,海空军力量无法轻视,武器装备不愁供给……坐拥这么多有利条件,打一场像样的防御战绝不是“天方夜谭”。而英军的一手“好牌”,在战争中却打出了另外一番景象。从战损比来看,伤亡刚过十分之一的英军,很难让大家相信他们已无力再战。

——《历史的回声深刻的警醒》,中国军网,井延坡工作室




当时间再往后三年,该名言又颠倒了两次:


A. 1942-1943年“谁先放弃殖民特权,谁就更文明”期间,此言所说的是保住位置,而不讲名誉。


——宋美龄:“现在连日本政府也以‘解放东亚’自居,汪精卫集团更扬言要接管上海租界。亲爱的英、美盟国当局,你们难道真想让汪精卫在废除侵华特权方面跑在盟国前面吗?”


——丘吉尔:“香港是大英帝国的领土……我们决不会在这个关键性的大事上作任何妥协和让步”。


——11月30日,中英谈判因香港问题陷入僵局。1月9日,日本与汪伪抢先签约放弃殖民特权。


——1月10日,《盛京时报》头版《日本返还租界,同时撤废治外法权,较英美对渝欺骗手段不可同日而语》。



B. 1945年“抢夺果实”期间,可以将此言理解为名誉和位置,统统都要保。


——丘吉尔:“如果中国根据总统建议提出香港问题,那么,讨论该争端时,中国和英国都不得投票……英国决不会归还香港……最终,英国还是可以一票否决”。


——丘吉尔:“只有跨过我的尸体,才能从帝国手中拿走香港……英帝国不准备放弃任何东西,英国不受《大西洋宪章》条款的约束,誓死不愿将香港归还给中国”。


这句名言出自丘吉尔1898年的信件,原文“I should never care to bolster up a sham reputation and hold my position by disguising my personality”。


把它译为“我永远不在意维持虚假的名誉,为保住位置而伪装个性”,可谓一语双关,堪称绝妙,活灵活现的刻画了丘首相,入木三分。


此言彰显了丘首相的“磊落”。然而,下面一组兵力对比更能说明其“坦荡”。



#1-1941沦陷vs. 1945抢占


效率:日军18天速胜vs.英军7天抢占。1941年投降签字约40分钟vs.1945年胜利庆典3天。


陆军:1941年日军2万vs.英联邦杂牌部队1.4万,1945年放下武器的日降军1万vs. 英职业部队2万。


1941年英联邦陆军:正规军2600人(米德尔塞克斯团第1营),加拿大援军1975人(缺乏实战经验),印度殖民军3350人,民兵志愿团1700人。弹药储备仅够两周。


1945年英陆军:第1步兵师1.5万人,含第2皇家苏格兰营、第6拉杰普特团等老兵。辅助部队含通信及工兵超过1万人。海军运输舰至少两个月的物资储备。 


1941年英海军:轻巡洋舰Tamur,驱逐舰Thanet、Scout、Thracian,均为一战遗留舰艇。战斗第三天,12月10日舰队撤走,Thracian自沉于昂船洲。


1945年英海军:光辉级航母Indomitable,轻巡洋舰两艘Swiftsure、Euryalus,驱逐舰三艘Kempenfelt、Wessex……等。


制空权:1941年5架老旧飞机,3架角羚鱼雷机、2架海象侦察机,未发一弹即被摧毁。1945年航空母舰上搭载36架海火战斗机、9架梭鱼轰炸机,天天不停起飞,警告中国军队勿轻举妄动。


以上内容整合自英国国家档案馆、帝国战争博物馆、美国国务院档案及军事史研究机构的公开文献。



#2- 沦陷的明暗两条线

1933年

- 明:加强香港防御,展示保卫决心,耗费500万英镑实施防御计划,建设炮台和防线。

- 暗:将香港视为可牺牲的前哨,准备随时放弃。


1937年

- 明:举行灯火管制、海陆空军联合军事演习,增强港人防卫信心。

- 暗:进一步确认香港价值降低。


1938年-1939年2月,日军攻占广州、海南岛、深圳和沙头角。

- 明:持续进行军事演习,维持防御假象。

- 暗:对香港防御更加悲观,准备撤离。


1939年9月-1940年3月

- 明:委任多个战时委员会和临时职务,加强战备,显示抵抗决心。立法局通过《战时税收条例》为战争做准备。

- 暗:筹集资金,同时为经济撤离做安排。


1940年6月

- 明:宣布撤离在港欧籍妇孺,同时加强部分宣传。

- 暗:英国明确将军事力量集中于马来亚。

“即便香港已作好迎击日军进攻的准备,也不值得我们去加强那里的防御,除非我们准备在远东开战”;“事实上,从军事的角度看,撇开对香港的义务,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会更强大”。——英参谋部意见


1940年8-11月

- 明:无积极防御行动;停止疏散欧籍人士;招募华人军团;显示防御决心。

- 暗:经防卫评估,英国政府确认放弃香港,准备撤离。

“香港并不重要,过去认为当地守备队不能长期抵抗日军攻击的看法是正确的。即使我们能够向东亚派遣强大的舰队,面对已在中国大陆上站稳脚跟的日军,能否确保香港仍属疑问。在任何情况下,香港都不能作为一个前进海军基地使用。对既不能救援,又不能长期抗战的香港,只能作为前哨阵地尽可能保持”。——英参谋部意见


1941年1月,英军远东总司令请求派兵增援香港,丘吉尔拒绝。

- 明:维持现有防御态势。

- 暗:不愿投入更多兵力,香港已被视为战略弃子。

给丘吉尔的报告中,有A、B、C三套防务标准。丘吉尔选择了最低标准,仅仅提供拖延行动所需的最低限度兵力。


丘吉尔对香港的价值判定就一个字“拖”!哪怕执行这个“拖”,还必须加上一个“精打细算”的定语。


7月,退休的香港三军前司令建言增兵,丘吉尔不置可否。9月4日,贾乃锡再次要求增兵香港:“日本攻击香港的可能微乎其微,如果英国增兵香港,必能吓退日本”。

- 明:继续营造防御假象。

- 暗:根本不打算因增兵而改变放弃香港的计划。


9月19日,丘吉尔向加拿大要求派一或两营士兵到港。10月2日,加拿大同意派兵。


11月16日,加拿大两个营抵达香港增防。

- 明:增强防御力量,展示抵抗决心。

- 暗:继续准备放弃香港,等待合适时机。


12月8日,日军空袭启德机场和九龙湾,封锁海面。

- 明:英军进入战斗状态。

- 暗:尽量拖延,保存实力,没有积极有效的防御。


11日,英下令撤出九龙和新界,宣称是战略调整。


12日,丘吉尔致函香港总督和守军。

- 明:表面鼓舞维护形象。

- 暗:根本不打算任何救援。


21日,日军登陆港岛,丘吉尔致函杨慕琦。

- 明:要求守军继续抵抗。

- 暗:任由香港自生自灭。


25日17:50,杨慕琦派人与日军商谈投降事宜,18:20,杨慕琦亲自到日军38师团司令部,正式表示无条件投降,19时整,签订《停战协定》。英国媒体冠冕堂皇将之宣称是为了减少伤亡。


1942年2月20日,日军成立“香港占领地政府”,正式统治香港。


接下来,我们看看丘吉尔自己怎么诠释“名誉和位置”。




#3 丘吉尔回忆录摘抄

A. 首相致伊斯梅将军,1941年1月7日。


……若日本宣战,我们根本不可能去守住或驰援香港,那样做反倒会使我们在那里遭受损失,因此这是个非常不理智、完全错误的建议……


……事实上,我们不但不应那么做,还应减少那里的兵力,将它只保持在象征性的程度上……我们不应在那些很难守住的根据地上消耗我们的兵力……


……虽然我想要减少那里的驻军,但是却不能抽调那里的任何军队,因为这种惹人注目的做法必定会带来麻烦。



B. 我认为香港一定无法幸免。


……但如果英国能够有效抵抗,大家会获得更多的好处……


……日本人将三个师的兵力投入了其中,而我们只有包括由加拿大军队组成的两个营在内的六个营……还有两千多人的商民自卫团、少数的机动炮兵……


……12月11日,他们奉命撤回岛上。尽管当时的局势非常困难,但他们还是在之后两天的夜里完成了撤退任务。


C. 首相致香港总督和守军,1941年12月12日。


你们对香港的防御工作,我们正在时刻予以关注。你们所保卫的,是欧洲和远东之间,在世界文明史中闻名已久的一个地带。英国历史无疑会因为在香港抵御野蛮且无端的袭击而获得荣耀……


……你要相信,在你们受到磨难时,你们拥有我们所有人的支持……


……正在因为你们的持续抵抗,我们必然会到来的胜利将越来越近。


D. 12月12


……防军一点一点地向后撤退。由于伤亡过大,人数也在不断减少……


……对于他们而言,获得增援或救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他们仍然坚持战斗。


E. 首相致香港总督,1941年12月21


听说日本人已经登陆了港岛,我们非常关注。


投降的想法是绝对不能有的,不能放弃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对待敌人也要坚决抵抗……


……全世界的同盟事业会因为你多一天的抵抗而获得助益……


……我们确信,你和你的士兵将会因为长期的抵抗而获得不朽的荣耀。


F. 他们从精神上彻底地执行了这些命令。


……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守军都在顽强地抵抗。参加拼死抵抗的人,包括了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在内的每一个能拿起武器的人……


……他们顽强抵抗精神的背后,是英国平民的坚忍精神……


……他们在圣诞节那天最终不可避免地投降了,当时他们已经到了能够打下去的极限……


……在总督马克·扬爵士的领导下,一场漂亮的战役产生在了香港,那是“不朽的荣誉”。



#4- 综述

丘首相以其非凡的修辞技巧而闻名,并助其掌权,他真正想要的是位置,但名誉的吸引力貌似更强大。


“他运用韵律感强的语言处理重大主题,很快就会陷入自己的辞藻中。于是,他欺骗自己颇受欢迎,而其思维却固化在狭小的窄面上。”

——1917 年,艾舍尔勋爵


“他真正的敌人是那些对他心智极具吸引力的华丽辞藻,以至于面对尴尬事实时不得不让步。”

——二战期间,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孟席斯


“他是那些词汇的奴隶……而且一旦允许这些词汇在他的修辞机器中开始其狂野的旅程,他几乎可以让自己相信每一个真理。”

——《唐宁街的镜子》F.S. 奥利弗


所以,想真正理解“我永远不在意维持虚假的名誉,为保住位置而伪装个性”这句话,得结合上下文的历史语境。


丘吉尔对“伟大领袖”的执着,与他的对手希特勒一模一样。


——END——


【关键词】以下是为您提取的15个关键词:

丘吉尔、虚假名誉、位置、个性、香港沦陷、1941年、1945年、英军、日军、战略考量、威望、殖民特权、抵抗、投降、英帝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