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坐标下的横向比较——处于更大体系中的书籍,表现更让我满意
纯粹阅读本身→《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与生活/成功→《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阅读速度/学习流程中的阅读→《超级快速阅读》、《王者速读法》、《快速阅读》
《超级快速阅读》的格吕宁,有涵盖学习各个流程的体系,这让《超级快速阅读》显得有条不紊且让人信赖;《王者速读法》是齐藤的第32本作品,作者已处在高质量吸收和输出的良性循环中,这让齐藤式系统速读法表现的轻快活泼流畅;这本《快速阅读》则是由格吕宁书中提及的大师东尼·博赞所著,该体系应创建在格吕宁之前,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体系支撑感很强。
无论在何种话题下,如果有科学原理作为论据支撑,我们确实会更好地吸收。这也许能从侧面反映,作者是否做足了功课来接近其话题的客观真实。《快速阅读》大量的图表来辅助说明其各个分论点,并提供了科学的训练体系。个人十分喜欢,在后续阅读主题中将会参考东尼·博赞的系列。
开启主题阅读的本质原因——在世界里的各个话题面前,我显得多么无知
在私人的阅读时间里采用主题阅读的方法,是我人生头一回。带着怀疑与批判,试着读到了第五本书,随着“阅读方法论”该主题轮廓的逐渐清晰,终于在阅读《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阅读,甚至得知有帕梅拉·马伦所著的 《快速阅读史》一书存在;快速阅读作为方法在英美社会上推行与兴起业已从1960年左右开始,至今接近八十年。反观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仅一百余年。那矛盾的关键点便浮现了:
试想,如何让一个年龄在23岁的读者,从十余年正规教育体系里所养成的阅读习惯中一下子挣脱出来,让Ta何以理解并坦然接受诸如以下的观点:
①你逐字逐句的默读,实质是在借助听觉来完成信息输入,这大约是在学前班或者小学阶段形成的能力,在阅读层次中属于最低级的阶段。
②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要求你记忆所读信息100%的内容,这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那么你何必这么担惊受怕地追求完美,一板一眼地从头读到尾才算解脱。
③你为什么不敢跳读,不敢略读,不敢随便翻阅,不敢全情投入,不敢热情洋溢,不敢让读书过程变得很愉快?
④你为什么没有阅读之前问问自己,读这本书我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对这本书什么都不需要,或者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那么你将老老实实同时又很艰难地吸收作者原本鲜活立体的所有信息,而几乎大部分信息同你过去、现在、未来确实不会产生任何效益。
⑤你为什么没有阅读之后问问自己,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什么。
作者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么通过什么框架说明该主题?框架中的各部分又是怎样进行说明的?与我何关?我同意或者不同意全部或者部分,我的理由是什么?
是的,在未对阅读方法论这个概念,有任何了解前,如果谁对我发出这些晴天霹雳的问句,那Ta一定是企图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才会说出如此刁难我的话。接受了正规教育十余年的我,当时绝不会承认自己原来对“如何更好地阅读”这个话题,确实一无所知。
更加不会承认:我所掌握全部的阅读手段其实停留在很初级的手段,我学习地如此低效,甚至到了可以说我不会学习的地步。
也更加不愿意承认:整个教育体系虽然在一个十几亿的国家里,完成了义务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社会与商业生活。
然而,在信息膨胀与竞争的日益激烈的当下,所提出更高效阅读方法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所能带来的帮助确实不多。所以,我们应尝试从课堂的椅子上起身,撸起袖子挥开膀子,自己来吧。
处于质疑中的阅读方法论——答案取决于相信
我三年前就读过中信出版格吕宁的那本《快速阅读》,当时我无欲无求,对于实质在消遣阅读的自己,《快速阅读》显得不合时宜。当如今真正以“如何更好地阅读”为核心问题,进行主题阅读,我才找到了感觉。那我怎么从“将信将疑”走向“深信不疑”的呢?
答案是主题阅读。以“如何更好地阅读/阅读方法论”为主题的相关阅读。
缓慢地读完第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嗯,怪不得很经典!”。稍快的读完第二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有些急躁,但有可取之处!”。
又缓慢地读完第三本《超级快速阅读》,“原来格吕宁说了整个学习流程,等等,读完我才发现我没必要现在读完,我需要的阅读内容其实占四分之一而已”。
快速地读完第五本《快速阅读》,“这就是格吕宁提到的那个大神老爷子,果然干货多,原来这样读书在国外已经成一股气候!”。快速地继续读完第六本《10天掌握快速阅读》,“质量不高,各部分蜻蜓点水,但仍然有亮点!”。
原来让阅读方法论处于质疑中,第一个责任人是我自己。我们往往在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之前,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行事,尤其当曾经的经验已日积月累形成牢固地习惯,裹挟着巨大的惯性将我们留在过去的水平。
直到我们对于某一主题持续加深自己的认识为止,我们才会逐步接受并接受新的观念,改变了思维,才有可能产生上行为上的不同。破处自己内心质疑的方法,概括的回答便是——通过增进了解,作出判断,然后相信它。
而“对于某一主题持续加深自己的认识”这正是主题阅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的地方,与以往的多点开花盲打,又蜻蜓点水略知微懂相比,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让自己的阅读最终能开初生活的花朵,相信是每一位严肃读者共同的追求。
以上就阅读的人而谈阅读,最后一段,我试着跳出到更大的范围而谈。
阅读在成人生活中是一个私人的自由选项,任何人将时间分配于阅读与否的决定,都是无可厚非的。而对于进行阅读行为的读者而言,阅读方法论关注的两大指标: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程度。指标目前状况如何,在未来对这些指标有什么样的期望,同样也是私人的,放松地、愉悦地,按照自己能适应的节奏前进就好。
“阅读方法论”的系列文章:
03、格吕宁:《超级快速阅读》(撰写中)
05、东尼·博赞:《快速阅读》|大脑(本篇)
06、比尔:《10天掌握快速阅读》(撰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