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恶意》的时候是高中,这几天闲来无事又翻出来读了一遍。现在我对东野圭吾的粉丝滤镜已经没有那么厚了(他太高产了所以质量参差不齐),但看完还是感慨,《恶意》的确是一本上乘佳作。它首先好在别出心裁,不推理凶手而是推理动机,二是好在它的立意。东野圭吾写人性好过写推理,《恶意》中所展现的人性,令人毛骨悚然。
都说情不知所起,直教人一往而深。那么恨不知所因,却令人万劫不复。《恶意》在解释校园暴力的原因时写道:“我就是看他不爽。”世界上最可怕的恶意,就是无缘无故的恶意。
但是,世界上真有无缘无故的恨意吗?
我们当然都会有看人不爽的时候。可能是以貌取人,不喜欢某人的长相,可能是对方的某个举动戳中了自己的某根神经。但这种不爽不会让我们像野野口一样疯狂,不惜一切要报复,要对对方造成伤害。报复,没错,野野口认为日高的存在伤害了自己。日高哪个行为伤害了他呢?其实都没有。他的每个行为都在传达善意,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伤害。
我们来回看野野口和日高的初中时代。首先,由于母亲的偏见,野野口一开始就看日高不顺眼。他心底应该是觉得日高不如自己的。他讨厌日高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日高天天叫他上学让他失去了转学的借口。接下来,他们都遭到了校园暴力,但日高始终不曾屈服,野野口则恰恰相反,他为了避免自己被欺凌,加入到了欺凌别人的队伍中。《过去之章》里提到,野野口向藤尾说了很多日高的坏话,如果不是野野口,藤尾对日高也不会那样深恶痛绝。他这样无疑是在挑动藤尾加大对日高的暴力,一方面是看他不爽,一方面是不是也在隐隐期盼日高也倒戈阵营,以此证明同流合污的不止自己呢?
但他失望了。
其实如果他们就此分道扬镳,日高会成为野野口的心理阴影,但也不至于成为他的毕生仇敌。要命的是,两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梦想,而日高先一步取得了成功。事实摆在面前,自己瞧不起的人比自己要更优秀。这也就罢了,自己瞧不上的人还比自己更善良,一次次地帮助自己。这种帮助只会加深痛苦与恨意,阳光越磊落,洒下的阴影反而越多。当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终于做出了报复行为,要让自己的恩人死于非命,身败名裂,才能让自己得偿所愿。
日高,你没有想到我会杀死你吧。其实我早就想对你说我恨你了。
我为什么恨你?
因为你的善良让我感到自己的卑鄙,因为你的才华让我感到自己的无力。你对我越好,我就越恨你。到最后,赌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抹黑你,让你身败名裂,失去一切,我才能甘心。
如此深重的恶意,深埋在人性深处,不禁令人恐惧。其实这些恨意也是一点一点滋生的,年少时母亲的偏见就为恶意种下了种子,之后日高的每一次施恩,都在刺激着恶意的生长。偏见埋下了种子,嫉妒浇灌了成长,恶之花破土而出,成为利刃,成为剧毒。
帮助别人也有错?
日高帮助野野口反而招致了野野口的恨意,这让人不禁想问:难道帮助别人也有错吗?农夫与蛇的故事还要上演多少次?
帮助别人当然是没错的,恩德有时会招致仇恨无外乎两个原因:受恩者心理扭曲,施恩者态度傲慢。《过去之章》里也提到了,日高与野野口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日高在这种关系中占据着优势,他总是带领、指点着野野口。我倾向于认为他在这种指点中并没有显露自己优越感的意味,但野野口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这种不对等、被领导的关系加深了他的自卑与嫉妒,最终将他拖向仇恨的深渊。
现实世界里这种关系其实也蛮常见的。有些人乐意帮助、指点别人不仅仅是出于善意,还为了享受这种优越于别人的感觉。这就是有时为什么帮助别人也会引起别人的不舒服——你的帮助里有几分是诚心,有几分是炫耀,别人心里是能隐隐感觉到的。“好为人师”正是形容此类人。如果一个这样的人,恰恰帮助了一个敏感、自卑、善妒的人,可能就是种下了恶意的种子,最终造成又一个悲剧。
不要再提“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我想再发散地谈谈家庭教育。可以看出,野野口对日高的偏见来自于母亲,他看不起日高,认为他不如自己。但后来,日高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这加剧了他内心的扭曲,此时,日高的存在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即什么都没有做错,但优秀就是原罪。
从小到大,我们最讨厌的是谁?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个人比你优秀,比你懂事,比你学习好,比你情商高。他可能什么都没做错,确实优秀,确实善良,但你就是会暗暗地讨厌他。我也承受过这种讨厌。说来惭愧,我小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因此经常被发小的父母夸赞。小时候和发小关系不怎么亲近,上了高中反而在聊天中逐渐相熟起来,后来有一次他告诉我,“你比我想的要好多了。”
我很惊讶,难道我以前不好吗?
他说,你小时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孩子都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我觉得这是家庭教育中极其应该反思的一点。一味夸赞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只会招致孩子对别人的讨厌,而承受这份讨厌的孩子又何其无辜。如果说人心是幽深的森林,那么父母的言行从小就影响了树林的发展方向。许多偏见与不满,其实都是从儿时开始发芽的。也许成年后,这份偏见可以消弭,又或许,这种偏见会越来越大,直至盛开为恶意之花。那时再想寻找这份恶意的根源,已经太难,也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