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克哥。
之前看到一个数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倍。
2022年,中国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岁,预计2050年,人类平均寿命将会达到95岁,现代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了。
关于对「终身职业」的思考,和对持续做有「复利」的事情的思考,这类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也在当下变得举足轻重。
「终身职业」这个概念其实我一直都有在思考,比如看到巴菲特的生活方式,投资就是一项可以持续做的事业。
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它所能带来的价值只会更加丰厚。
我对这个概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其实是源自于前段时间系统性地看了一些认可的大V的文章,不禁感慨,太阳底下无新事。
这就像是读一本好书一样,你会发现往往你所纠结的问题,在思考着的问题,已经有前人,做了更加系统且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也让我进一步开始重视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因为如果学习速度和理解速度上不去的话,其实会错过非常多的好东西。
所谓终身职业,就是可以永不失业的职业,同时既喜欢做,又可以满足精神上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己和向内挖掘,它往往很难凭空出现。
而终身职业背后,往往对应的是终身价值。
对我而言,把终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人提升认知,帮助他人做到自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反哺自己的成长。
并且最好让你成为周边被问的最多的人,成为「认知输出」的枢纽,因为这个位置,它会倒逼你不断成长。
从目前我的思考来看,写作和投资,是典型的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选择。
投资就不用说了,巴菲特92岁、查理芒格97岁依然活跃在第一线,并且精神状态非常好,头脑甚至比年轻时还要更加智慧。
而这个行业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因为如果把时间拉长,几乎完全是认知的兑现,而认知的提升又源自于经历和阅历的积累,这需要时间。
而真正做投资的人,仿佛天然就带有「长期主义」的属性,会更容易理解读书、写作、健身、跑步、冥想等等这一类别的东西,
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大框架,都属于终身成长的范畴,都属于长期主义,也正是因为理解了背后共通的东西,也就更加容易延迟满足,立足于终局。
写作也是如此,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村上春树、斯蒂芬金、海明威、包括余华、郑渊洁。
也正是因为他们热爱在其中,所以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的身体健康,思维方式,并且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状态,
那么不妨就倒推回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思考怎么做,才能通往你想要的方向和目标。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一个观点,一切存在时刻处于一种内部变革的状态,人应当时刻准备好迎接彻底的转变。
所以我们时刻都可以作出选择,不用等到明天或者是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