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尤其是读整本的书,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感受阅读之美,养成读书的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读书扩大知识面,积累字词句式,陶冶情操,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注意避免碎片化阅读,读书还要和写作结合起来,把阅读的感受,想法,体会,迷惑不解之处等,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把厚书读薄,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获得分析问题的视角,这些都是阅读的功能。
温儒敏教授认为多读比多写更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温教授认为,写作不增加信息量,写作过程中的剪裁,筛选,组合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对整体思维能力没有太大提升。我的感受是,要多写!当然,多读多写是笼统的说法,九年课内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写作的字数要求多少呢?(我目前不清楚,但一定比400万少很多)。我觉得,我们一般情况都是读多写少,如果没有强制要求,愿意自主写作的更少。我是从去年三月一日开始比较多的写文字,通过写作,真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到名家名篇的魅力。如果没有写作,可能只会觉得就应该这样写吧,也没有特别好。所以,还是要多写,在写的过程中发现困难,回过头来再读书,就更有针对性了。现在再阅读,也能从如何写的角度看书,比之前单纯获取信息的阅读更有效。不知温教授提出的多读比多写好这一观点针对何种现象,但据我观察,读书多,写作少的现象长期大量存在(读一本书大概20万字,能写1000字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的人能有几个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应该提倡多写作,通过输出倒逼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