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欢腾蜗牛馒头工坊还没有开始干活,这段时间,女儿闲赋在家里。前两天,她住在外婆家,我和她爸还能抽空忙一点自己的事,但是昨天开始,外婆身体有些不适,于是我们又把她接了回来。
今天是周三,下午单位里固定的支部学习。我上班,她爸开会。于是我两合计着先让她跟着我上班,然后爸爸散会了再接她回家。女儿自然是非常开心的,她喜欢跟我上班,因为办公室周围会有大学生,算是她的同龄人。尽管我现在调到了中职部门,那些高中年龄的孩子们在她眼里,也和大学生差不多。
下午四点,正好学院团委开展“想唱就唱”的学生卡拉ok活动,就在我那办公楼门口的小广场上。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很快就把女儿吸引过去了,然后她的双脚就粘在了屏幕旁边,再也挪不动了,别人唱,她在一旁随着节奏摇摆。就这样到了她爸爸散会的时间,她不肯走,爸爸就先回去了,让我下班时带回来。我在办公室里,慢慢就听到她跟随着别人也开始拿着话筒磕磕碰碰的唱歌的声音。等到了下班时间,唱歌活动也到了尾声,但是她还是不肯走。
负责唱歌活动的老师,恰好是我同个办公室的同事,是个善良的90后,也是第一次见到我女儿,对她非常的友善,就继续为她开着歌曲伴奏让她唱,也邀请会唱的学生陪着女儿一起唱,就这样一曲又一曲,旁边的学雷锋活动摊位都已经撤走了,还剩下她们唱歌的功放,音响还有寥寥几个学生陪在那里,一曲又一曲地放着,唱着。讲好的最后一首,总是无原则的被女儿推翻,又再来一首。我在一边提醒了多次,才最终勉强结束。
回到家里,比原本正常到家的时间整整晚了四十分钟。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儿的情绪状态反而非常差,我试图想和她聊天,询问她今天玩得开不开心,最终被她愤怒的发火而打断。晚饭吃得很不开心,她的嘴里一直在骂骂咧咧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就暗暗发誓,再也不会让她参加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了“斗米恩升米仇”的故事,从前,有一户富裕的人家和一户贫穷的人家是邻居。由于天灾,贫穷的人家没有收成,只能等待死亡。富裕的人家看到后,给了贫穷的人家一升米以解燃眉之急。贫穷的人家非常感激。后来,贫穷的人家情况好转后,富裕的人家又给了他们一斗米,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生活。然而,贫穷的人家却开始依赖这种帮助,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富裕的人家不再提供帮助时,贫穷的人家反而心生怨恨,认为富裕的人家为富不仁。
女儿今天的表现和这个典故类似,她是一个心智障碍的人,而我的同事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人,所以非常的迁就她。而她的认知却和这样的迁就包容很不匹配。说得难听点,她的认知配不上如此的善待。对我而言,这样无原则的迁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不仅不能在事后和她一起为今天的活动而开心,反而要为她情绪的泛滥买单。
这样类似的事件曾经也同样发生在和她类似的伙伴身上。我认为,这类的孩子,应该在善待她的同时,也要交给她游戏规则,这样将来我们父母不在了,她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