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时有妙语。
我的侄子秋宝口齿伶俐,一岁多的时候就很会聊天了。一天,他主动收拾了玩具,得意地表扬自己:“我是好宝宝!”大人们掌声一片。
吃饭的时候,秋宝象征性地吃了几口就拍拍肚子说:“我吃饱了!”然后挣脱妈妈怀抱,一溜烟地跑开了。妈妈喊他:“好好吃饭呀,你可是好宝宝!”秋宝歪着头一笑,毫不犹豫地说:“我现在不想做好宝宝了,我是坏宝宝!”
说实话,我觉得此时更应该有掌声。不到两岁的孩子,此时的语言和行为太有智慧了。他那样坦然地跳出“好宝宝”的人设,大大方方地变成“坏宝宝”,他的感受流动自然顺畅,轻松自洽。
二年级的小男生艺熙也有此类妙语。
那天下午,他写作业特别专注和认真,作业质量很高。更难得的是,他像长在凳子上似的,像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似的,完全不被任何人打扰,显得很有定力和“静气”。
待他一气呵成完成作业,我忍不住竖大拇指赞他。他神秘一笑,悄悄地对我说:“田老师,我今天开启了‘学霸模式’。不专心、不认真的时候,就是切换了‘学渣模式’。”我饶有兴趣地问:“那谁来决定你开启什么模式呢?”他回答:“当然是我自己啊。开启‘学霸模式’的时候,学习变得很容易。但我很烦的时候,就只能开启‘学渣模式’,平时都是‘一般模式’。”
你瞧,孩子对自己的状态门儿清啊。他会根据情况流畅地切换自己的模式,还思路清晰地做出了总结。
我们理想中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学习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尽情玩。可大部分时候孩子的学习状态很随机,跟他当天的经历、情绪、心事甚至是天气和衣服此类的细节有关,变量太大,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我很浮躁,不能专心”。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大人也并不是工作起来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效率奇高的。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难道不知道“先把工作处理完了心头轻松”的道理吗?你为啥也有拖延和划水的时候呢?
所以,苦苦去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能专心一点”、“说了多少遍,先做完作业玩得也痛快,你为什么就是不听”,没有任何意义。他其实想听的,只是他状态匹配不到而已。
揪着“应然”(应该是这样的)不放是没有用的,因为“实然”(实际是这样的)是客观现象。家长的过度苛责反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更难调整出好的状态。
其实孩子挺难的。大人发现自己状态不佳、不自律的时候,就算会自我攻击一下,愧疚之后也会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可是孩子即使找到N个理由为自己的“不自觉、不听话”辩解,大人也会有N+1个理由驳倒他。说不定被批评后,孩子下回还会再“自我攻击”一把。
千万不要放大孩子的错处,就像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
做不到袖手旁观,听之任之的话,大人可以从行为上适当跟进:
孩子不好好吃饭,适当调整食物做法、就餐方式,但不批评他“不乖”;孩子字迹潦草,可以适当选一部分让他重新写,但不要批评他“屡教不改,习惯很坏”。总之,平和地要求他,却不叨叨地数落他。
当然,并不是你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结果就一定如你所愿。但是,当我们真的能理解这个道理,能平和接纳,能轻松自洽,以孩子的智慧,他也一定能够有样学样,不暴躁,不拧巴,自我调整到恰当的节奏,掌控自己的状态,更快乐和自信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