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因为通勤时间长,路上总会在喜马拉雅上找东西听,慢慢喜欢上听历史。最近听的是游学中华(主播)讲的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听到春秋,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不明白的一件事,特地分享一下。
年轻的时候看电视剧,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臣磕头如捣蒜的求皇上赶快立太子,说这是国本。特别是经常还伴随着外敌入侵,大军压境;天灾人祸,饿殍遍野。我总是特别不明白,这时候的正事不应该赶快抗击外敌,抢险救灾吗?这时候着急立什么太子啊,谁继承皇上有那么重要吗?最近忽然幡然醒悟,果然是too young too simple啊。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长河中,因继承稳定,带来国家稳定发展,从而国力强盛;或者因继承存疑,引发内乱,导致国家衰亡,这两者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这样多国打乱仗的时代,外部威胁持续存在,内部稳定能否保证安全不一定,但内乱必然导致衰落,外部势力必然乘虚而入。所以说继承是国之根本,真的毫不为过。
就说春秋第一位小霸主郑庄公。《古文观止》头两篇《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主人公就是这位郑庄公。当时郑国强盛到什么程度呢?周郑交质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一般来说,两个国家的外交行为都要讲求对等,交换质子当然也要对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换王子为质,求得表面和平,这都是常事。但周郑交质却是周王室和郑国诸侯国交换王子为质,就非常不正常、不公平了。这首先是周朝礼崩乐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就说明了当时郑国的强盛。但是我们今天看春秋五霸却没有郑国,战国七雄更是没有郑国。原来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四子争斗,按照长幼一、二、一、三、四、二,人人都做过郑国的国君,人人都不得善终。在这长期的内乱中,国家分裂,国力衰退,错失发展时机。这时候齐国崛起,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郑国逐渐湮没。
齐国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齐桓公做了第一代霸主,但自己晚年就开始任用奸臣,挑拨几个儿子争斗,一代霸主最后居然被软禁饿死,死后多少天才被发现。五个儿子连同各自的臣属、母国,争来争去轮流把国君都做了一遍,国力也就祸害的差不多了,然后晋文公已崛起为第二代霸主。
春秋最乱,从春秋听出继承是国之根本的顿悟特别合情合理。带着这个思路再去扩展开,发现原来所有的王朝都是这样的。
商朝。继承制不是父死子继,而是兄终弟及,通常是长子、次子、三子、然后再回到长子的孩子。听到这里才明白,原来赵家的“金匮之盟”并不是这兄弟俩的母亲首创。金匮之盟的背景是五代十国太乱,好几代都是因为第二代君王年龄太小,被权臣篡位,赵匡胤自己也是从柴世宗的幼子手中夺来帝位,他母亲订这个金匮之盟也实在是怕了。这么一对比不禁猜想商代是否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的寿命有限,老王死的时候儿子未必成年,所以弄出个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也算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例证。但兄终弟及传着传着就会传乱,赵光义做了好多工作还带来好多后遗症,商朝则是无休止的内乱,直接导致了多次迁都,游老师让大家记住“前八后五”,即商朝正式建立之前八次,建立之后五次,十三次迁都,十三次折腾,不衰败才怪。
再说周公。周公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孔圣人心中的圣人,出身、能力、品德都无可挑剔。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以后很快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成王和尚未稳固的江山,周公挺身而出,摄政七年,平乱、拓疆土、建立礼乐治国基础,然后还政成王,功成身退。多么完美的人。但是,出身还是有瑕疵的。文王长子伯邑考早亡,武王老二,周公老四,前面还有老三管叔,于是管叔联合两个弟弟发起“三监之乱”,周公平乱平的正是自己三个兄弟的叛乱。说起来真是让人叹息。
说了这么多乱的,再说稳定的。上学时候要背诵的贾谊名篇《过秦论》全都还给老师了,只还记得一句“奋六世余烈”,嬴政成为秦始皇之前,六世秦王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推动秦国发展,才有了秦国一统六国。前面说的两个反面教材郑庄公和齐桓公,虽然教育孩子不怎么样,但爷爷和爹都好,尤其是齐桓公的爷爷和爹都长寿,两人在位接近100年。100年即使在历史长河中也是不短的一段,正是有前人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才有两位的霸主地位。
古代帝王自小春秋经就是必读之书,我听了几天就听明白的道理,人家都是由经学大家谆谆教导,再经常能亲历父辈的冷血上位,对继承重要性的理解刻到骨子里。像康熙大帝一代明君,却弄出个九子夺嫡,反倒是难以理解。
说完稳定继承的重要性,再扩展开分析一下继承不稳的原因。我简单概况应该是三点:
一是个人的欲望,这里也包括亲爹亲妈的偏心,例如郑庄公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些人生在帝王家,从小耳濡目染,权势带来的利益,极少有人能够放下。
二是母族的支持。古代帝王/王侯多妻带来多子,每个王子/公子背后都有个或强或弱的母族。母族关心的未必是这个孩子,而是这个孩子上位能给自己国家/家族带来的利益。从这里也看的出来,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娶正妃都要娶门当户对或者实力更强的诸侯国君之女,然后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也都非常容易理解了。
三是臣属的推波助澜。每个王子/公子都有自己的团队,王子/公子能否继承大统,涉及到这些人的事业前程、甚至是生死存亡,就难怪很多臣属想要做点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家这个最大的利益体,任何一次权势的争夺,都会有当事者本人、父母、母族、追随者多方的共同角力。裹挟其中,对当事人的能力、心性都是巨大挑战。还是说郑庄公。从《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的政治计谋是足够的,面对母亲的偏心和弟弟的不知进退,能忍,提前布好内线,关键时刻一击而中。但格局就未必了,做哥哥没做好,左传这篇叫“郑伯克段于鄢”没叫“郑庄公克段于鄢”,就是说你做哥哥的有做哥哥的样子吗?品德更是存疑,《周郑交质》是周朝礼崩乐坏的重要标志,之后周郑的繻葛之战,焉知没有为四个儿子未来的争夺埋下种子。
众多王侯最后能够胜出,尤其是成为一代明君的,既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更要保持初心、为民造福。前面讲到的周公,还政成王,成就“成康之治”;文帝,高祖的众多儿子中唯二的从吕后手中幸存下来,开启“文景之治”;太宗,从玄武门之变杀出来,开创“贞观之治”;康熙幼年登基一路也不容易,雍正九子夺嫡胜出,谱写“康乾盛世”。这些帝王、这些治世和盛世被我们记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为民造福的初心缺一不可。
庙堂如此,江湖如此,职场亦如此。
写完这篇,感觉自己在权谋剧/宫斗剧里应该不再是第一集就死的小透明,能多活几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