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气有节,风有度,季风气候中的人们首先从风中阅读时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立秋的“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这个时候的风已不是夏天的热风,而是来自西北方的风。
立秋过后,早晨会出现白茫茫的雾气,因地温还比较高,虽不能结成露珠,但已经有白露的样子了。这是白露节气的预告,也是金秋的预告。
此时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在用它的大嗓门(其实是翅膀)释放出秋将来到的信号。
古语有“一叶落知天下秋”,此“叶”即梧桐叶。梧桐是秋的使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秋》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报秋”也曾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记载,南宋时,都城临安的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会穿着华美的礼服,手持朝笏,在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奏报“秋来了”,声音雄浑悠长,其时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甚是应景。
立秋的“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田间农事活动会不断增多。对于我华夏农家,属于秋天丰收的成就感是“晒”出来的。
古老的村庄傍山而建,房屋依地形高低错落在半山坡上。立秋时节,大量的农作物需要晾晒贮存,若没有宽阔平坦的空地可供使用,村民便在自家房屋的窗台、屋顶上搭起长架子,上面晾满瓜果蔬菜。圆圆的晒扁铺满晒架,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南瓜片玉米等。
远远眺望,装满秋色的调色盘,丰收的喜悦,富足的生活,尽收眼底。
贴秋膘
立秋,天渐渐有了凉意,自然有借口补充营养了,“贴秋膘”!怎么贴呢?“以肉贴膘”。炖肉、烤肉、红烧肉、焖肉、白切肉,此外还有肉馅儿饺子、红烧鱼,想起来就流口水哈
人感秋气而悲,是人随自然变化而生的本能反应。但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一支重要的源流,便是达观、顺应自然。
唐代刘禹锡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他的眼中,秋天比春天还要生机勃勃、令人振奋。
宋代词人辛弃疾说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风度气韵大好河山过个够。
立秋的丝丝凉意是和独特的秋日美景相伴而来。
南宋刘翰久居临安,一日梦里为凉意所惊醒,起身时寂静的院落中,朗朗的月色下,唯满阶片片梧桐落叶透出丝丝秋意,于是写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静谧闲适,情境美好。
而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秋光中道出悠然自在的心态,更让人倾羡不已。
秋天了,
诸君莫忘早晚填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