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因为多种原因,新教育几项工作搁浅,但晨诵、课程研发我一直在路上。
晨诵课程,一直在做,只是因为多种原因,没办法在早读时间开展,能做的是每天早晨六点多,我在群里用诗歌唤醒黎明,孩子们拿起晨诵书在群里开始朗诵,这样的晨诵形式,虽然,已经偏离了将诗歌与孩子们的生命润泽地编织在一起,但这种别样的仪式,却营造出了一种氛围,生发出另一种精神――坚持不懈。通过晨诵,孩子们已经把坚持当成了习惯,这又是多么难得的收获和成长!正是有了诗词地滋养,在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好多孩子自觉选择了《晨诵》读本。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这些经典的诗词,像春天的蒙蒙细雨,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孩子们的血液里了,成为了中国孩子必须具备的基因。看着一张张晨诵统计表,满满的自豪与骄傲。
特色课程研发,尽管不成熟,但比较系统。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思维导图练习,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从构图到细节,从文字到绘画,孩子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紧扣教材,走进个性鲜明的人物。学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于是有了,“我爱毛主席”“我爱毛泽东的诗词”两个关于“伟人”的主题。第八单元是鲁迅的专题,学完这一单元,自然就有了“走进鲁迅”的主题手抄报;玩竹节人、练书法、画脸谱……这学期,孩子们在图片和文字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期末临近,进入复习阶段,接下来就会有更多专题调节孩子们的复习节奏。
对于不是班主任的我来说,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我发挥自己的长处,用一月一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把每一阶段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进行梳理、分享。从开学到现在共写了四封致家长书信,四五千字应该有的。书信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家校共育的纽带,我的工作自然取得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这种方式我还会坚持做下去的,因为它是正确的路。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总感觉遗憾多与收获,读书交流会不够深入,开学初计划的季节、花草课程也没有实施……孩子们基础太差,学习习惯不好,整天忙着纠错,补救,行走脚步匆忙了许多,沿途的风景来不及观赏,好似只有“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成了远方。这样的状态,是我不愿意看到,更不愿意做的。但,除了这些,还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