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怎么成为大学问家的?其实他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孟子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此后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今天要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刚开始孟子家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坟地,经常有乡邻办丧事,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耳濡目染人们办丧事的场景,就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大人们跪拜,哭丧,学的有模有样,孟母看了后说这个地方不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带着孟子开始搬家。这一次她搬到了闹市区,这一次小孟子可高兴了,天天听着街上的人吆喝做生意,没几天他又学大人们做生意,在自家院子里吆喝着卖猪肉。孟母一看,住在这里太吵,孩子成天学习做买卖,对他的前途没有帮助,就这样半年后孟母又一次带着儿子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一家私塾旁边,早上从院子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孟子也跟着孩子们吟诵,学习大人鞠躬行礼及进退礼节,孟母一看这才是适合他儿子住的地方。
孟子六岁时孟母给他找了老师,让他跟着去学习,刚开始孟子学习挺认真的,不久便贪玩起来,有一次他没去老师那里学习,而是一个人偷偷跑到外面玩,他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往回走,知子莫若母,孟母一看儿子今天放学比平时早,就知道他没去老师那里学习,于是就当着孟子的面,把自己几天来织的布从中间剪开了,孟子大惊,问母亲为何要把布剪断,孟母说你学习就跟我织布一样,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的布一样,一切都半途而废,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孟子听了很惭愧,从此之后再也没有逃过学,一心发奋读书最后成为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