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习惯于把自学看作是对正规学习的补充,总被看作非科班出身的业余人士,但现在不同了,过去信息获取渠道很狭窄,而如今学习媒介很自由,为知识付费的理念也逐步为人所接受。如果是一个足够自立的人,就应该以自学为主。
阅读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变速运动,自己控制节奏,简单的地方读快一点,复杂的就慢慢品味,还可以返回去看前面,总之,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而课堂教学更多是一种被动教育。
自己决定学什么,选择学习材料,掌控学习节奏,把关学习成效。这才是“我要学”。
但自学并非人人适用,需要两个条件: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信心来自文本能力,就是必须相信自己能够从书里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行。如果有人一看书就犯晕,自学对他而言就不合适了。
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等,还有组织、计划、执行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例如说:想要学什么东西,先做个调查,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并用文件夹整理好,然后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每天学习的时间段,最好将学习成果形成一份报告,这是给自己的一个结果交付。
自学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文本能力有三级:
第一级:阅读一段文字或者听一节课,能不能抓住要点
这是很主观的行为,能看出什么要点取决于自己有什么知识结构和当下的视角,关键是连接,新知识点要跟自己已有的东西产生连接。
练习的办法就是记笔记。例如“康奈尔笔记”,见下图:
这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变成长期记忆——看见线索想起要点,看到总结能够背出线索。
第二级:有个问题,能否从一堆书中找到答案。
如果一个问题用搜索引擎就能解决 就太简单了。要关注学习中自发产生的问题,比如对概念的定义、解释是否能搞清楚,如果不能,去看看不同的书如何定义的,并自己判断说的对不对,是否彼此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见识会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级:建立自己的系统
个人知识系统的建立,应该是具体的。所以每个课题要有一个笔记本。如今的电子笔记使用越来越方便,可以使用诸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之类的软件,全平台通用。便于随时随地的记录和思考。
根据自己的思路,划分章节和专题,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要点、心得、应用技巧。
这是学习者自己的系统,因此要重视有效性,不要平淡的废话,要直指人心。但也要有完备性。因此需要事前规划,这个专题有哪些要点和问题,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相当于给自己列一个教学大纲。完备性能让人发现漏洞,努力弥补短板。
完成这三级就大功告成了吗?远远不够,自学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反馈。
反馈方式因人而异:找人切磋,比赛过招,完成习题或者一个实际项目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