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这天,青竹村的家家户户都飘着年糕香。
村东头的林阿婆手脚慢,别人家的年糕早蒸好晾着,她才刚把糯米泡透,却发现灶膛里的柴火不够了,只好揣着两个铜板去后山砍松枝。
路过土地庙时,阿婆见庙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咕噜噜”的肚子叫。
她探头一看,土地公的泥像前摆着空香炉,神像脸上的彩漆都裂了缝,倒像个饿肚子的老头。
阿婆心善,从布兜里掏出块红糖糕,放在供桌上:“土地公,您先垫垫,等我蒸好年糕,再给您送一大块。”说罢便扛着斧头往后山去。
傍晚,阿婆抱着松枝回来,刚进家门就愣住了——灶台上摆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年糕,白花花、软乎乎,还撒着她最爱吃的红枣碎。
阿婆以为是邻居送的,挨家去问,可张婶、李叔都说没送过,还笑着说:“您老是不是盼年糕盼糊涂啦?”
连着三天,每天清晨灶台上都有新蒸的年糕。阿婆越想越奇,腊月三十夜里,她故意没睡,躲在厨房门后守着。
三更时分,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只见土地庙方向飘来个矮胖的影子,穿着褪色的蓝布袍,手里端着个竹蒸笼,轻手轻脚把年糕放在灶台上,转身就要走。
“土地公!”阿婆连忙追出去,影子顿了顿,转过身来,正是土地公的模样,只是少了神像的威严,多了些憨厚。“阿婆,您咋还没睡?”土地公有些不好意思,“您给我的红糖糕,是我这三年吃的最甜的东西。见您年纪大了,蒸年糕费劲,就想着帮您一把。”
阿婆这才明白,原来土地公是来报恩的。她拉着土地公的手,往屋里让:“快进来暖和暖和,我给您煮碗年糕汤。”土地公却摆手:“不行不行,我是地神,天亮前得回庙里。您要是不嫌弃,明年我还帮您蒸年糕。”说罢化作一道微光,飘回了土地庙。
第二天大年初一,阿婆蒸了两大笼年糕,还煮了碗甜酒汤圆,一起送到土地庙。
她对着神像作揖:“土地公,谢谢您的年糕,往后啊,我就是您的‘供品管家’,保证您顿顿有热乎的!”
后来,青竹村的人都知道了土地公换年糕的事,每逢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多蒸一份年糕送到土地庙,还会跟土地公念叨家里的烦心事。据说,只要心诚,土地公就会悄悄帮衬——比如李家的鸡丢了,第二天准会在鸡窝旁发现一堆谷粒;王家的孩子发烧,窗台会多一把退烧的草药。
日子久了,“土地庙送年糕”成了青竹村的习俗,大家都说:“土地公不图金不图银,就图个真心待人。你对他好,他就把你的好,悄悄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