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成长日记项目责任书”到现在,我的心无一时一刻不是忐忑的,成长日记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我来到峡实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年,正值朱校长担任学生成长中心主任,那时,我就跟着朱校长干,专门负责成长日记,但主要负责是本年级内的,甚至只是负责级部内的,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直就那么浑浑噩噩的干着。
今年不同往日,我成为了学生成长日记的第一责任人,直到我接受责任书的那一天,我还没意识到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接下了这个项目,接下了我当老师以来最大的一个任务,接下了忧愁,接下了烦恼,接下了恐惧,同时,我也接下了一次快速成长的机会。
我的团队总共六个人,起初,我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并邀请了朱校长和胡英华主任作为监督。我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这六个小伙伴,所以,我把每天我的检查反馈都截图发到群里。没过多久,果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开始了行动,我也很感动,为他们的付出感动,也为自己感动。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慢慢的暴露了出来,因为成长日记的数量太多,问题又五花八门,班级之间,级部之间,年级之间差距巨大,在学校调研中,成长日记这一个项目还是出了很大问题,学校也给出了评价:成长日记调研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那一天,我的心情差到了极点,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但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很重要,它好像在说我们前期的努力白费了,工作白做了,我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小伙伴们,我觉得,我要给他们一个交代,给学校一个交代,我鼓起了勇气,找到了朱校长。
我如实的给朱校长汇报了我们成长日记调研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还就初三这个特殊的年级展开了讨论,最后朱校长告诉我,做一个项目,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有的话,就不需要项目责任人了,直接按照既定的方式方法做就可以了。她告诉我,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寻找最合适的管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回去之后,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在脑海里认真的清点了一下我们可以用到的力量:小组长、学习部长、年级学生会、校学生会、首席导师、级部主任和年级主任、还有我们六个认真负责的小伙伴。最后通过实践我们得出了一套到目前为止最为合适的调研方法。
我们六个小伙伴主要负责每天的抽查,我们一个人负责一个级部,每天抽查级部内每个班的成长日记,以图片加描述的方式反馈,年级学生会负责每周的抽查,以调研表的形式反馈,各班学习部长负责周六的普查,以分数排名的形式进行反馈,再配合年级主任和校学生会的抽查调研,形成了一套目前来说比较科学全面的调研管道。
我知道,这可能还不是最好的“安排”,但是,这是我们努力尝试后的结果,不换以后怎样,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